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硕士论文-纳米氧化镍和氢氧化镍的制备及EXAFS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代镇亚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00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胡天斗
关键词纳米微粒 氧化镍 氢氧化镍 表面活性剂
学位专业凝聚态物理
中文摘要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材料的结构分析是纳米材料科学的两个主要方面,因此制备性能优异的纳米材料并弄清它们的结构对纳米材料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采用微乳液方法制备了氢氧化镍纳米微粒的有机溶胶,并根据其差热分析曲线在200-450 ℃之间分六个温度梯度将氢氧化镍有机溶胶退火,得到了一组纳米氧化镍样品。通过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对这些氧化镍样品的粒度、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用微乳液法制备的氧化镍样品为立方晶系,基本呈球形,颗粒尺寸在10-50nm之间。对上述纳米样品的结构研究我们主要采用了扩展X射 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方法。通过数据处理,得到了各样品的Fourier变换谱,拟合后给出了配位数、键长、无序度等结构参数。研究表明:(1)各个退火温度下的纳米氧化镍样品的配位数均低于体相标准样品。(2)前两个配位层的键长与体相材料相比基本上没有明显变化。(3)不同退火温度的纳米样品之间,第一配位层Ni-O配位的配位数相差不大,但第二配位层Ni-Ni配位的配位数却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大。为了研究微乳液方法的制备条件对纳米颗粒结构造成的影响,我们在合成实验中固定其它条件而改变了反应物之一—氯化镍溶液的浓度,制备出一组表面包覆着表面活性剂的氢氧化镍样品。EXAFS的研究结果表明:(1)各样品前两层的配位数均低于体相标准样品。(2)各样品第一配位层的配位数均在5.6左右,相差不大,但第二配位层Ni-Ni配位的配位数却显示出规律性变化,即随氯化镍溶液浓度的降低配位数逐渐增大。(3)各样品前两个配位层的键长与体相材料相比均有减小。
学科主题凝聚态物理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6-02-25
源URL[http://ir.ihep.ac.cn/handle/311005/209579]  
专题多学科研究中心_学位论文和出站报告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代镇亚. 硕士论文-纳米氧化镍和氢氧化镍的制备及EXAFS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高能物理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