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博士后出站报告-生物样品中微量元素种态分布的电泳-同步辐射X-荧光分析方法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高愈希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2
导师柴之芳
学位专业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中文摘要金属蛋白或酶的广泛存在以及金属离子作为蛋白质活性中心或结构中心的重要性已为人们熟知。研究组织中微量元素的各种存在状态对于认识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意义及其与相关健康问题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生物样品中种态分析的研究方法一般是先将样品中的蛋白质分离,然后测定蛋白中的金属含量。因为生物样品的组.成比较复杂,一个金属蛋白或亚基往往只含有一个或几个金属离子,对生物样品内金属蛋白分布的研究就要求有高效、高分辨的蛋白质分离方法和高灵敏度的微量元素分析方法。本研究在以往工作基础上,通过电印迹转移、干胶等手段,使得用同步辐射x一荧光(SRxRF)原位分析生物样品电泳分离后蛋白条带内微量元素含量时,基底物质的本底信号降低了约10倍。进而使sRX即与电泳技术相结合,成为一种灵敏、实用的生物样品内微量元素Cu,Fe,zn等种态分布的研究技术。将该技术用于人肝细胞胞质溶胶内金属蛋白分布的研究,发现在相对分子量为15-95切。的范围内有六个含锌蛋白,分子量分别为17.5、20.5、27、35、55、63kDa,其中63kDa蛋白为主要的含锌蛋白。至少有四种分子量分别为20、23、43、83.5kDa的含铁蛋白分布于这个分子量范围内。考虑到在SDS-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人肝细胞胞质溶胶的样品制备过程中要对蛋白质进行变性处理,一些依靠蛋白质高级结构与其结合的金属离子会在样品处理和随后的样品分离过程中部分丢失,这样得到的金属蛋白分布信息不能真实反映样品内金属的实际存在状况。本研究将非变性的等电聚焦(IEF)技术用于蛋白质分离。针对后续的sRx即分析要求,对IEF分离操作条件进行了初步优化。用于人肝细胞胞质溶胶内金属蛋白的分布研究,发现在10一25kDa分子量范围内,人肝细胞胞质溶胶中有等电点(PI)为5.0-6.0和6.2-7.0的两个含锌条带。其中5.0一6.0条带是主要的含锌条带。另在样品的同一分子量范围内有11个pl分别为4.4、4.6、4.8、5.0、5.2、5.3、5.5、5.6、6.6、6.8和7.2的含铁条带以及pI为5.0和小于4.8的含铜条带。研究表明;IEF/SRX即用于金属蛋白分布研究可以得到比SDS-PAGE/SRXRF更丰富的蛋白质金属结合信息。为解决IEF分离后蛋白条带内微量元素的sRX灯原位定量测定问题,本研究采用扫描测定的方式实现了同步辐射光斑对蛋白条带的覆盖,用不同含量的牛血清白蛋白作工作曲线,对人肝细胞胞质溶胶各蛋白条带内的含锌含量进行定量测定。初步建立了基于IEF和SRXRF技术的生物样品内微量元素的种态分析方法,并为该方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的可靠的依据。
学科主题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公开日期2016-02-25
源URL[http://ir.ihep.ac.cn/handle/311005/210716]  
专题多学科研究中心_学位论文和出站报告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高愈希. 博士后出站报告-生物样品中微量元素种态分布的电泳-同步辐射X-荧光分析方法研究[D]. 2002.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高能物理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