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博士论文-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中的RPC探测器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马烈华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10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王贻芳
关键词大亚湾中微子 RPC探测器
学位专业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中文摘要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物理目标是探测中微子混合矩阵中的最后一个未知参数 ,并在90%的置信水平上使灵敏度达到0.01或更好。大亚湾实验的主要本底是来自宇宙线μ子。尽管地下实验室可以屏蔽大部分μ子,剩余本底的扣除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大亚湾利用了阻性板探测器(RPC)和水契伦柯夫探测器两者联合来排除本底。; RPC自从20世纪80年代被发明以来,就以其探测效率高、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易于大面积应用等特点,在粒子物理和天体宇宙线物理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能所以及高能科迪公司联合开发的无油工艺阻性板RPC在BESIII上已经有了成功的应用经验,又将应用到大亚湾实验中去。大亚湾RPC的前期研究主要是对RPC读出条信号的研究和模块的设计。通过实验验证了长读出条对RPC信号读出的可行性,最终将“Z”型读出条应用于RPC模块中。在高能所和高能科迪公司的努力下,大亚湾RPC的批量生产已经完成了大部。本文介绍了RPC的生产工艺以及各个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宇宙线测试是RPC质量认证的最主要环节。测试的结果表明,RPC的平均效率达到了95%以上。扣除不合格的RPC后,应用于大亚湾的RPC平均效率预计可达96%。为了保存和有效地管理RPC批量生产和宇宙线测试中的数据,专门设计了RPC质量控制数据库,用来及时了解生产和测试情况,同时也为数据的分析提供了极大地方便。为了更好地发挥RPC的性能,还对RPC的工作气体进行了研究,定量给出了气体与性能的关系。结果还表明在工作气体中加入少量的SF6能够在保证RPC效率的同时降低噪声和暗电流,同时也能得到较大的工作高压范围。最后针对将来运行时RPC可能出现的故障,通过模拟的方式,研究了各种故障情况下对RPC系统整体效率的影响。
学科主题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6-02-25
源URL[http://ir.ihep.ac.cn/handle/311005/210153]  
专题实验物理中心_学位论文和出站报告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马烈华. 博士论文-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中的RPC探测器[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高能物理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