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ase diversity波前重构的研究及在高分辨图像复原中的应用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杨磊 |
学位类别 | 硕士 |
答辩日期 | 2007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刘忠 |
关键词 | 斑点图 波前重构 图像重建 Phase diversity |
学位专业 | 天体物理 |
中文摘要 | 由于湍流大气的存在,电磁波经大气后,在满足近场近似条件下其振幅和相位将会产生一个随机的涨落(即波前畸变),进而引起天文图像像质的衰减。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提出了许多旨在消除大气影响的高分辨成像方法,它们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预探测补偿(active pre-detection compensation),如自适应光学,通过波前传感探测波前,并据此控制镜面形变对畸变波前进行实时补偿以校正大气。另一类是后探测补偿(passive post-detection compensation),如通过对系列短曝光像进行能谱统计重建的斑点干涉术(Speckle Interferometry),以及目前广泛使用的基于波前探测的图像复原方法。 本文所论述的Phase diversity是一种后探测补偿方法,它是基于GS算法和Misell算法,在相位复原的基础上,结合图像复原技术,在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前提下,提出的由强度测量恢复相位信息和重构目标星像的像复原方法,与以往的像复原相比,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它不仅能够重建目标像,而且能够求解出入瞳波面的相位分布。 论文首先从天文图像重建的数理模型入手,介绍了大气模型的相关知识、天文图像中利用斑点图进行重建的依据和成像系统的物理模型;接着介绍了目前在自适应光学中常见的三种波前传感器,图像重建技术中具有代表性的像复原方法;在文章的第三部分,首先从严格的数学方法推导出由强度测量恢复相位的原理,接着详细地介绍了GS算法、Misell算法和Phase diversity的原理;在文章的第四章里,通过Phase diversity方法我们实现了对单星和双星的波前重构和像复原,并给出了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最终的实验结果,在文章的最后,略述未来的工作计划。 |
学科主题 | 天文学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6-05-03 |
页码 | 70 |
源URL | [http://ir.ynao.ac.cn/handle/114a53/5557] ![]() |
专题 | 云南天文台_丽江天文观测站(南方基地)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杨磊. Phase diversity波前重构的研究及在高分辨图像复原中的应用[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 2007.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云南天文台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