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獐牙菜等三种药用植物的抗乙肝病毒活性成分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曹团武 |
学位类别 | 博士 |
答辩日期 | 2013-05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周俊 |
关键词 | 川西獐牙菜 云南獐牙菜 丽江獐牙菜 化学成分 抗HBV活性 |
学位专业 | 药物化学 |
中文摘要 |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感染的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感染人口众多并能引发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全球约有3.5亿HBV感染者,每年因HBV感染引起的死亡人数超过60万,中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HBV感染者超过1.2亿。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HBV药物主要为乙肝疫苗、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但这些药物远不能满足临床上的需要,寻找高效低毒和具有新作用机制的抗HBV药物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传统中药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多样,一些中药在临床长期用于治疗肝炎,具有明确疗效,但其活性成分不清。龙胆科 (Gentianaceae) 獐牙菜属 (Swertia) 植物中国有79种,其中30余种作为民间药物用来治疗肝胆类疾病,对病毒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川西獐牙菜 (Swertia mussotii) 是著名藏药“藏茵陈”的原植物之一,云南獐牙菜 (S. yunnanensis) 和丽江獐牙菜 (S. delavayi) 是“青叶胆”的习用品,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西藏和青海地区均被用来治疗肝炎,但未见其抗乙肝病毒活性成分的报道。前期我们对这三种獐牙菜的提取物进行了体外抗HBV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其乙醇提取物均显示了抗HBV活性。为了阐明獐牙菜属植物抗HBV活性的物质基础,通过HepG 2.2.15抗乙肝体外模型活性追踪,利用各种色谱方法 (常压柱层析:硅胶、Sephadex LH-20;中压制备:MCI CHP 20P、Rp C-18;HPLC) 以及波谱分析方法 (1D-、2D-NMR、UV、IR、MS) 从这三种植物中共分离鉴定了包括口山酮类、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酚类等109个单体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15个,78个已知化合物为首次分离鉴定。其中从川西獐牙菜中分离鉴定了71个化合物,发现新化合物11个,51个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从云南獐牙菜中分离鉴定了24个化合物,发现4个新化合物,17个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从丽江獐牙菜中分离鉴定了14个化合物,10个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利用HepG 2.2.15细胞模型,测定了78个化合物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e抗原 (HBeAg) 分泌和对乙型肝炎病毒DNA (HBV DNA) 复制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28个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抗HBV活性,其中8个口山酮类化合物对HBV DNA的复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在0.01−0.13 mM之间;3个口山酮类化合物对HBsAg和HBeAg的分泌也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分别为0.77、> 0.98、0.21 mM和< 0.62、0.35、0.04 mM,还对口山酮类化合物抗HBV活性的初步构效关系进行了探讨。8个酚类化合物也显示出抗HBV活性,对其初步构效关系也进行了分析。 |
语种 | 中文 |
源URL | [http://ir.kib.ac.cn/handle/151853/25571] ![]() |
专题 | 昆明植物研究所_昆明植物所硕博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曹团武. 川西獐牙菜等三种药用植物的抗乙肝病毒活性成分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3.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