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安培型生物传感器微型化技术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孙楫舟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9-06-04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授予地点电子学研究所
导师夏善红
关键词安培型生物微传感器 MEMS 三维结构电极 沙门氏菌 电化学聚合
其他题名Research on Miniaturization of Amperometric Biosensor
中文摘要本论文针对安培型生物传感器的“信号转换器”和“分子识别元件”两个基本组成单元,重点研究生物传感器微型化的技术和方法,微尺度下电极表面修饰方法和分子识别元件的制备技术,以及提高微尺度电极电化学性能的方法。 基于MEMS技术制备的微型平面电极系统,以人IgG和沙门氏菌检测为研究对象,研制微型安培免疫传感器,应用于蛋白质及微生物的免疫检测。采用电化学聚合技术将吡咯和蛋白A掺杂后共聚于电极表面,利用电化学聚合物对电极表面的修饰和对蛋白质的吸附作用,以及蛋白A对抗体的定向固定作用,实现微尺度下抗体的固定。该方法省时、易操作、可控性强、试剂消耗量小,能够有效提高微尺度敏感电极表面的抗体固定效果,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 基于体硅加工工艺和纳米材料技术,研制MEMS尺度敏感微结构与纳米铂颗粒的复合结构,制备出具有三维立体微结构的安培型微电极传感器,提高微电极电化学性能。利用硅的各向异性湿法腐蚀技术在毫米级的工作电极表面实现微米级的锥体形微池阵列,起到了增加工作电极的表面有效面积、保护电极表面修饰结构的作用。立体微电极结构为电沉积铂纳米颗粒提供了更为理想的微环境,改善纳米材料修饰效果,并结合纳米尺寸效应,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极的催化效率和电化学特性。此类微电极传感器已成功应用于对血糖检测和酶联免疫检测中的重要指标待测物过氧化氢的检测,与表面加工技术制作的安培型平面电极传感器相比,该传感器具有检测下限低、电流响应信号大、灵敏度高的优点。此立体结构微电极传感器易于阵列化、集成化,有助于进一步实现片上系统(SOC),是微传感器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1-07-19
页码120
源URL[http://ir.ie.ac.cn/handle/80137/8753]  
专题电子学研究所_电子所博硕士学位论文_电子所博硕士学位论文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孙楫舟. 安培型生物传感器微型化技术研究[D]. 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2009.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电子学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