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独生子女家庭关系功能研究及对同伴关系的预测--以中学生为例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刘曦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8-06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张建新
关键词家庭功能 社会关系模型 同伴关系
学位专业心理学
中文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这一社会细胞的和谐,社会整体的和谐将无从谈起。因此,构建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独生子女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中国社会中的一代特殊人口,其产生是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社会因素与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于其他任何时代的家庭模式。随着社会进步和"独生子女新时代"的出现,传统的中国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都在发生变化,核心家庭(夫妻子女两代人组成)是一种常见的家庭结构形式。独生子女家庭的"二一"式核心结构,定位于丈夫、妻子、孩子三种角色上,"父一母一子"的关系构成了家庭基本三角关系,即婚姻关系、父子关系、母子关系。三种关系密切联系、互相影响。独生子女家庭特点,已成为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针对中国独生子女家庭展开,通过社会关系模型分析方法更加完善和全面的分析现阶段独生子女家庭的特点。研究一,在已有研究和结构化访谈的基础上,编制的独生子女家庭关系功能量表能够分别考察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两个子系统的功能。结果表明在编制的独生子女家庭关系功能问卷,能够得到一般性人际关系三因素结构,分别为情感性、行动力、控制性,且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指标;在不同的评价者间,即父亲、母亲、孩子三者作答上,均可以验证存在相同的三因素一般性人际关系结构;在不同的家庭关系子系统上,即在夫妻关系(包括丈夫和妻子两人的评价)、母子关系(包括母亲与孩子两人评价)、父子关系(包括父亲和孩子两人评价)水平上,均可以验证存在着相同的三因素一般性人际关系结构。研究二,基于SRM模型来探讨中国中学生独生子女家庭关系功能的特点。结果表明在独生子女家庭关系功能问卷的三个维度上,社会关系模型(sRM)的四效应结构分别得到验证,且模型拟合良好,证明家庭关系功能问卷的聚合效度良好;在独生子女家庭关系功能问卷的三个维度上,分别考察四种效应的效应值,其中家庭效应的效应值在三个维度上均达到显著水平;在评价者效应上,母亲、孩子、父亲的效应值均达到显著水平;在被评价者效应上,母亲、孩子、父亲的效应值均达到显著水平:父对子、子对父、母对子、子对母、夫对妻、妻对夫的双向关系效应值达显著;中学生独生子女家庭关系功能的三个维度在个体层面存在着有关母亲、父亲、孩子角色的特定互惠性,在双向关系层面存在着有关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夫妻关系的特定互惠性;在独生子女的性别和年级、父母的教育匹配和收入匹配、家庭居住地变量上,家庭关系功能三个维度的评价者效应、被评价者效应和双向关系效应存在或部分存在显著差异。研究三,考察中学生独生子女家庭关系功能对独生子女社会功能发展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独生子女家庭关系功能对中学生的异性同伴关系和同性同伴关系的影响模式是不一致的;无论是对男生还是女生,他们的同性同伴关系和异性同伴关系并不仅仅只受到同性父母和异性父母的影响,同时有可能受到父母双方的影响。
学科主题医学心理学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psych.ac.cn/handle/311026/20305]  
专题心理研究所_健康与遗传心理学研究室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曦. 独生子女家庭关系功能研究及对同伴关系的预测--以中学生为例[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心理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