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安慰剂效应及其内在机制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邓潇斐1; 罗非1![]() ![]() |
刊名 |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 |
出版日期 | 2015 |
卷号 | 20期号:5页码:591-596 |
通讯作者邮箱 | guojy@psych.ac.cn |
关键词 | 反安慰剂 疼痛过敏 胆囊收缩素 预期 机制 |
其他题名 | Nocebo effect and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 |
通讯作者 | 郭建友 |
中文摘要 | 反安慰剂效应在临床治疗和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是与安慰剂效应对立而存在的一种现象,因此又被称为阴性安慰剂效应.消极预期可以引起反安慰剂效应,并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目前对反安慰剂效应的关键性突破几乎全部来自疼痛领域,研究者发现在疼痛背景下,消极预期引起的焦虑介导了反安慰剂的疼痛过敏反应,这其中涉及到了胆囊收缩素(CCK)和阿片肽两种神经递质系统的相互作用;脑影像研究发现,反安慰剂状态下的疼痛刺激会激活内侧痛觉系统相关脑区的活动,同时,海马可能在反安慰剂痛敏反应中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疼痛背景下反安慰剂的神经生理机制以及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的方向. |
学科主题 | 医学心理学 |
原文出处 |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lcylxyzlx201505022 |
语种 | 中文 |
源URL | [http://ir.psych.ac.cn/handle/311026/20090] ![]() |
专题 | 心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院重点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邓潇斐,罗非,郭建友. 反安慰剂效应及其内在机制[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5,20(5):591-596. |
APA | 邓潇斐,罗非,&郭建友.(2015).反安慰剂效应及其内在机制.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5),591-596. |
MLA | 邓潇斐,et al."反安慰剂效应及其内在机制".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5(2015):591-596.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心理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