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科学会议及其对民国时期科学发展的影响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 作者 | 刘亮
|
| 刊名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 出版日期 | 2015-06-15 |
| 卷号 | 14期号:2页码:1-7 |
| 关键词 | 太平洋科学会议 民国时期 科学发展 |
| 中文摘要 | 20世纪20年代太平洋科学会议兴起,旨在联合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开展资源调查和保护等,增进太平洋沿岸人民的友谊。欧美国家及亚洲太平洋沿岸的一些国家或地区均成为永久组织太平洋科学协会的会员,并实行轮流举办制。中华民国自第三次东京会议开始正式参加该会,并争取到会员国地位。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该会的资源调查和研究,在林学、气象学等科学研究上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通过参加该会,推进了中国科学体制化的进程,并对当时中国地质学、植物学、海洋学等地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国际科学界的新思潮如天然纪念物保护也传入中国。 |
| 学科主题 | 科学史 |
| 语种 | 中文 |
| 源URL | [http://ir.ihns.ac.cn/handle/311051/6793] ![]() |
| 专题 |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_科学技术史_中国近现代科技史 |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刘亮. 太平洋科学会议及其对民国时期科学发展的影响[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2):1-7. |
| APA | 刘亮.(2015).太平洋科学会议及其对民国时期科学发展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2),1-7. |
| MLA | 刘亮."太平洋科学会议及其对民国时期科学发展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4.2(2015):1-7.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