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恢复措施对黑土母质发育的新成土壤团聚体微形态及孔隙结构的影响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孙经伟; 尧水红; 李娜; 尤孟阳; 韩晓增; 张斌 |
刊名 | 中国土壤与肥料
![]() |
出版日期 | 2016 |
期号 | 4页码:17-23 |
中文摘要 | 土壤结构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水土流失等导致土壤结构退化成为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8年田间定位试验,通过土壤切片技术,研究不同农田恢复措施(耕作和有机物料投入)对黑土母质发育的新成土壤团聚体微形态的影响,对理解成土过程和肥力快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免耕土壤(自然、人工植被恢复) 、不施肥耕作土壤和仅施化肥耕作土壤均为复合孔洞状微结构,主要孔隙形状均为面状或孔洞状,连通性及数量相当,土壤垒结和微结构类似;但土壤颗粒分布频度和均匀度及粗细粒质接触紧密度与耕作负相关,免耕土壤显著地高于耕作土壤(P < 0.05) 。施肥耕作土壤中,施有机物料的土壤为海绵状微结构,施高量有机物料的土壤微结构发育最好,施低量有机物料的土壤微结构次之,不施有机物料土壤微结构最差;其土壤垒结和微结构发育特征与有机物料的投入正相关。 |
源URL | [http://159.226.123.10/handle/131322/6928] ![]() |
专题 |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_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学科组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孙经伟,尧水红,李娜,等. 农田恢复措施对黑土母质发育的新成土壤团聚体微形态及孔隙结构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16(4):17-23. |
APA | 孙经伟,尧水红,李娜,尤孟阳,韩晓增,&张斌.(2016).农田恢复措施对黑土母质发育的新成土壤团聚体微形态及孔隙结构的影响.中国土壤与肥料(4),17-23. |
MLA | 孙经伟,et al."农田恢复措施对黑土母质发育的新成土壤团聚体微形态及孔隙结构的影响".中国土壤与肥料 .4(2016):17-23.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