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氏隐甲藻(Cryp the codinium cohnii 涡鞭毛虫类)核仁的分裂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曾丛梅 |
学位类别 | 硕士 |
答辩日期 | 1988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李靖炎 |
中文摘要 | 对涡鞭毛虫寇氏隐甲藻(Cryp thecodinium cohnii)细胞周期中的核仁进行了电镜连续超薄切片三维重组观察,并进行了Ag-NOR银染的光镜和电镜观察。在整个细胞周期中,寇氏隐甲藻的核仁内都有由核仁染色体发出的染色质索,又由染色质索发出细胞染色质丝进入核仁纤维区中。细胞进入分裂期后,核仁内的染色质索逐渐变粗。在核仁拉长前,核仁内大部分染色质索凝集成为“核仁内染色体”。Ag-NOR染色结果表明,有少量的rDNA也收回到核仁内染色体上,但绝大部分rDNA始终分散地分布在核仁内。核仁染色体象其它染色体一样,也是以一端结合在贯穿细胞核的细胞质管道的壁上,看来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移到两极。核仁染色体向二极移动,而与核仁染色体相连的rDNA的绝大部分又始终分散地分布在核仁纤维区中,这显然是甲藻核仁拉长并分裂为二的根本原因。核仁内始终存在分散的rDNA也是它们的核仁不瓦解的根本原因。我们观察到,寇氏隐甲藻的染色体不仅连接于细胞质管道壁上,而且还与管道中的微管形成结构上的联系,从而可以认为它们的染色体移动也有微管参与。这点修正了kubai与Ris(1969)的报导。本文根据涡鞭毛虫(甲藻)的核仁在核仁分裂过程中只是拉长和分裂,而并不瓦解和重建的根本原因,探讨了典型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的瓦解与重建的起源问题。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0-10-15 |
源URL | [http://159.226.149.42:8088/handle/152453/6236] ![]() |
专题 | 昆明动物研究所_其他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曾丛梅 . 寇氏隐甲藻(Cryp the codinium cohnii 涡鞭毛虫类)核仁的分裂[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1988.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昆明动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