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小流域治理20年后千烟洲生物量的变化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胡理乐; 刘琪璟; 廖迎春
刊名江西科学
出版日期2005
期号1页码:34-38
关键词生物量模型 胸高断面积 群落类型 湿地松 马尾松
中文摘要小流域治理前,千烟洲植被以草丛为主,间有小部份灌丛,生物量极低。自1982年实行小流域治理至今,千烟洲生物量有了极大提高,植被覆盖率也显著增加,林地面积从1982年底的0.4%提高到1999年底的93.3%。乔木层每公顷胸高断面积为27.63m2,其中马尾松、湿地松、杉木、板栗及枫香这5种人工树种共占84.3%,这表明全站植物生物量主要由人工林决定。天然次生林中,格药柃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最大。用相关生物量模型计算全试验区4个优势种地上部分生物量之和为32035t。其中湿地松生物量最大为25990t,占81.1%,枫香最小为874t。
源URL[http://210.72.129.5/handle/321005/78006]  
专题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_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_期刊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胡理乐,刘琪璟,廖迎春. 小流域治理20年后千烟洲生物量的变化[J]. 江西科学,2005(1):34-38.
APA 胡理乐,刘琪璟,&廖迎春.(2005).小流域治理20年后千烟洲生物量的变化.江西科学(1),34-38.
MLA 胡理乐,et al."小流域治理20年后千烟洲生物量的变化".江西科学 .1(2005):34-38.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