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打印常态成型构建海藻酸钠/1393型生物活性玻璃三维骨修复支架
文献类型:会议论文
| 作者 | 蒋立新; 阮长顺; 马宇飞; 潘浩波 |
| 出版日期 | 2015 |
| 会议名称 | 2015国际华人骨研学会ICMRS-美国骨矿研究学会ASBMR大会 |
| 会议地点 | 湖南长沙 |
| 英文摘要 | 目的:在温和条件下,利用三维打印技术构建海藻酸钠(SA)/1393型生物活玻璃(BG)三维支架,并考察支架的理化性能及生物相容性,探索SA/BG三维支架作为骨修复支架的可行性,讨论BG含量对支架性能的影响。 方法:首先,利用常态三维打印成型技术构建一系列不同BG含量的SA/BG三维支架;其次,对三维支架的理化性能进行评估,包括孔径、孔隙率、力学性能以及降解性能;最后,在支架上培养MC3T3-E1细胞,通过细胞的黏附及增殖实验,考察三维支架的细胞相容性。 结果:通过常态三维打印成型技术成功构建了具备预期三维结构的SA/BG三维支架,所有支架都具备贯穿的孔隙结构,且随着BG含量增加,支架孔径和孔隙率逐渐增大,孔径范围为250-500μm,孔隙率范围为65.5%-87.5%;力学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支架中BG含量的增加,支架的抗压强度先增加再减小,在BG和SA的质量比为1:2时,达到最大值,比纯SA支架增加了112%。降解实验表明所有支架是生物可降解的,且降解过程中BG逐渐转变为碳酸羟基磷灰石(HA),可诱导骨组织的生成;细胞实验结果显示SA/BG支架比SA支架更利于细胞的黏附及增殖,BG的引入能提高细胞相容性。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常态三维打印成型技术构建的SA/BG三维支架具备利于骨组织形成的三维微观结构,满足骨修复支架的生物相容性要求,且降解过程中HA的矿化沉积为骨组织的生成提供了基床。另外,本研究所采用的常态三维打印成型技术由于条件温和,有利于生长因子或细胞与材料共混打印而不致失活,从而极为有效地提高成骨效率。因此,本研究制备的SA/BG三维支架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 收录类别 | 其他 |
| 语种 | 中文 |
| 源URL | [http://ir.siat.ac.cn:8080/handle/172644/7469] ![]() |
| 专题 |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_医药所 |
| 作者单位 | 2015 |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蒋立新,阮长顺,马宇飞,等. 三维打印常态成型构建海藻酸钠/1393型生物活性玻璃三维骨修复支架[C]. 见:2015国际华人骨研学会ICMRS-美国骨矿研究学会ASBMR大会. 湖南长沙.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