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世中期毛乌素沙地炭屑记录与火灾历史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蔡晓敏1; 苗运法1; 靳鹤龄1; 刘冰1; 严永耀1 |
刊名 | 中国沙漠
![]() |
出版日期 | 2015-09-15 |
期号 | 05页码:1156-1162 |
关键词 | 毛乌素沙地 炭屑 火灾 全新世 驱动机制 |
中文摘要 | 炭屑是探索自然火和人类用火及其驱动机制的重要指标。作者试图通过孢粉提取法获得毛乌素沙地东缘锦界剖面全新世中期(7.5~4.6ka)的炭屑记录,用来揭示该地区炭屑变化特征和火灾历史,并探讨其与气候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7.5~4.6ka期间炭屑浓度变化范围为340~17 420粒·g-1,平均为3 350粒·g-1。剖面炭屑总浓度变化趋势曲线呈弓形,即在7.2ka以前炭屑浓度较低,平均约为1 840粒·g-1;在7.2~6.6ka浓度最高,平均约为5 280粒·g-1,并在6.8ka前后达到峰值17 400粒·g-1;在6.6ka之后浓度下降,平均为1 720粒·g-1。同时,炭屑粒径指标表明<50μm的炭屑占主导,>100μm的炭屑稀少。炭屑浓度主要反映火灾频率和强度,炭屑粒径则反映火灾距离和范围,即毛乌素沙地东部在全新世中期火灾活动相对频繁并在6.8ka左右达到最大值,同时炭屑物源较远,主要为区域性火灾。锦界剖面的化学风化指数、地球化学元素和粒度变化特征表明该地区在7.5~4.6ka气候条件整体较好,湿度增加,处于全新世适宜期,并在7.2~6.6ka达到最佳值,这表明毛乌素沙地的火灾主要发生在气候最佳时期。结合毛乌素沙地及其邻区的孢粉资料推测,该地区在全新世气候适宜期时植被相对茂盛,为毛乌素沙地的火灾提供了丰富的可燃烧物,可能是火灾增多的主要原因。 |
收录类别 | CSCD |
源URL | [http://ir.casnw.net/handle/362004/25832] ![]() |
专题 |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_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未分类)_期刊论文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蔡晓敏,苗运法,靳鹤龄,等. 全新世中期毛乌素沙地炭屑记录与火灾历史[J]. 中国沙漠,2015(05):1156-1162. |
APA | 蔡晓敏,苗运法,靳鹤龄,刘冰,&严永耀.(2015).全新世中期毛乌素沙地炭屑记录与火灾历史.中国沙漠(05),1156-1162. |
MLA | 蔡晓敏,et al."全新世中期毛乌素沙地炭屑记录与火灾历史".中国沙漠 .05(2015):1156-1162.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