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中国浙江省发现异角蟾属一新种(两栖纲:角蟾科)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王聿凡1; 刘宝权[*]1; 吴丞昊1; 蒋珂2; 金伟1; 许济南1
刊名动物学杂志
出版日期2017
卷号52期号:1页码:19-29
关键词丽水异角蟾 新种 浙江省
通讯作者zjhzlbq@126.com
中文摘要根据形态特征比较,浙江丽水所采集的异角蟾标本应属一新种——丽水异角蟾Xenophrys lishuiensis Wang,Liu&Jiang,sp.nov.。正模标本:WYF00164,雄性成体,2016年5月20日采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葑垟林场附近(28°11′51.72″N,119°49′2.28″E,海拔1 100 m);配模标本:WYF00169,雌性成体;副模标本:12♂♂(WYF00165~WYF00168,WYF00171~WYF00178),2♀♀(WYF00170和WYF11011),均与正模同时、同地采集。正模和配模标本,以及8号副模标本(WYF00165~WYF00168,WYF00171~WYF00173,WYF11011)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其余6号副模标本(WYF00170,WYF00174~WYF00178)保存于浙江自然博物馆。丽水异角蟾主要鉴别特征为:1)体型小,雄性体长30.7~34.7 mm,雌性体长36.9~40.4 mm;2)头长略大于头宽;3)无犁骨棱,无犁骨齿;4)舌游离端无缺刻;5)掌突2个;6)胫长不及体长之半;7)趾间无蹼,趾侧无缘膜;8)背部具"X"形斑块,或"X"形斑中间断开,色斑粗,边缘清晰且镶浅色边;9)头背三角形斑与体背斑块不相连;10)雄性肩部具不显著的浅色半圆斑;11)雄性第一、二指背面具婚垫和极小而密集的婚刺,第二指婚刺较少。依据线粒体基因16S r RNA共397 bp序列以贝叶斯法构建异角蟾属14个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包括新种丽水异角蟾在内的10个异角蟾属物种,以高支持率(后验概率98%)形成一个单系(支系B),其中,该种3个个体以高支持率(后验概率100%)形成一个单独的支系,与其近缘种淡肩异角蟾(X.boettgeri)之间的遗传距离为3.9%,大于同属部分物种间遗传距离。
资助信息国家林业局第二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项目(林护发[2011]111 号)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No. 2011FY120200);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基金项目
语种中文
源URL[http://159.226.149.26:8080/handle/152453/10915]  
专题昆明动物研究所_两栖爬行类多样性与进化
昆明动物研究所_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1.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杭州310020
2.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3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聿凡,刘宝权[*],吴丞昊,等. 中国浙江省发现异角蟾属一新种(两栖纲:角蟾科)[J]. 动物学杂志,2017,52(1):19-29.
APA 王聿凡,刘宝权[*],吴丞昊,蒋珂,金伟,&许济南.(2017).中国浙江省发现异角蟾属一新种(两栖纲:角蟾科).动物学杂志,52(1),19-29.
MLA 王聿凡,et al."中国浙江省发现异角蟾属一新种(两栖纲:角蟾科)".动物学杂志 52.1(2017):19-29.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昆明动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