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蒺藜苜蓿花发育基因TCP 和WFL1 的功能分析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阳天泉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16-11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陈江华
其他题名Functional Analysis of Floral Symmetry Development Genes TCP and WFL1 in Medicago truncatula
学位专业植物学
中文摘要花对称性(Floral Symmetry)是被子植物花结构的典型特性之一,根据其花
冠对称性可分为辐射对称(actinomorphy),两侧对称(zygomorphy)以及不对
称(asymmetry)三种形式。已有研究表明,CYC 同源基因在不同物种都调控两
侧花型发育。在豆科植物百脉根(Lotus japonicus)和豌豆(Pisum sativum)中,
CYC 类基因通过复制产生3 个拷贝,它们共同决定豆科植物两侧对称花型背腹
极性的发育。
在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Tnt1 插入突变体库中,我们筛选到MtCYC1
和MtCYC2 基因突变体。其中MtCYC2 突变体(lob standard 1,ls1)为单位点隐
性突变,表现为背部花瓣上部出现对称凹陷。MtCYC1 突变体(normal petals,
npe)花发育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通过遗传杂交获得的纯合双突变体npe/ls1,
背部花瓣内部对称属性消失,其形状和大小类似于内部不对称的侧部花瓣,导致
整个花器官两侧对称形态丢失。基因表达分析显示,MtCYC1 和MtCYC2 具有相
似的表达模式,都在发育的背部花瓣具有最高水平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
MtCYC1 和MtCYC2 是花瓣背部属性建立的关键因子,对背部花瓣属性建立有部
分功能冗余。MtCYC3 在npe/ls1 双突变体中表达较野生型上调,说明MtCYC3
在背部花瓣的表达可能受MtCYC2 和MtCYC1 抑制。为了调查MtCYC1 和MtCYC2
如何维持其在背部花瓣表达,以及它们发挥作用的机制,我们做了进一步研究。
首先在MtCYC2 基因的启动子区域预测到TCP 蛋白的结合位点GGGCCCT,酵
母单杂交结果显示:MtCYC1 和MtCYC2 都能与该靶序列结合。为了进一步证
实MtCYC1 和MtCYC2 调控MtCYC2 基因,我们设计了一个effector-reporter 瞬
时表达系统。将MtCYC2 基因的启动子与荧光素酶基因融合作为reporter,将
MtCYC1 和MtCYC2 分别与CaMV35S 启动子融合作为effector。瞬时共表达实验
显示,MtCYC1 和MtCYC2 都负调控MtCYC2 的表达。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
光互补实验显示,MtCYC1 和MtCYC2 存在相互作用,并且它们自身能够形成
同源二聚体。这些结果表明:MtCYC1 和MtCYC2 以形成同源或者异源二聚体
形式发挥作用。
通过正向遗传学筛选突变体库发现一个新的突变体:5 枚花瓣形态和大小类
似旗瓣(dorsalized petals,dsp1),柱头和雄蕊不能形成野生型弯曲的形态,雄蕊直立散生,不能正常包围柱头。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是由单位点显性基因控
制。dsp1 突变体表型为所有花瓣背部化,我们猜测DSP1 基因与NPE 和LS1 可
能有调控关系。通过遗传杂交获得dsp1/ls1 双突变体,表型与dsp1 单突变体相
似,说明DSP1 可能是位于LS1 的上游调控因子。qRT-PCR 检测MtCYC 基因在
野生型和dsp1 突变体背景中的表达差异,结果发现:在dsp1 突变体花芽中,
MtCYC1 和MtCYC2 表达量都显着上调。MtCYC1 在dsp1/ls1 双突变体中表达上
调。原位杂交也显示:MtCYC1 和MtCYC2 只在野生型背部花瓣表达;而在dsp1
突变体所有的花瓣都有表达。结果说明:DSP1 在花发育早期抑制MtCYC1 和
MtCYC2 的表达;dsp1/ls1 双突变体中可能是MtCYC1 发挥着建立背部花瓣属性
的功能。
植物的表皮蜡质覆盖于植物各器官和组织表面,是植物自我防护的一道屏
障,在植物适应干旱环境及各种非生物和生物逆境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蜡质是特
长脂肪酸链的衍生物,C16 或者C18 脂肪酸在内质网上延伸成特长链脂肪酸。在
模式植物拟南芥中,长链脂肪酸的合成途径以及蜡质合成已有大量研究,而豆科
模式植物蒺藜苜蓿研究较少。本研究在Tnt1 插入突变体库中正向筛选到一个新
的单位点隐性突变体wfl1(winkled flower and leaf 1),花瓣不能正常展开并包裹住雄蕊,只外露出不可育的雌蕊,叶片融合。根据候选基因与突变体的连锁分
析,以及反向筛选该候选基因的突变体,确认突变表型,成功定位wfl1 目的基
因。WFL1 基因编码一类β-酮脂酰-CoA 合酶(KCS),催化长链脂肪酸延长的起
始步骤。该论文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扫描电镜显示野生型和wfl1 突变体
叶片表皮蜡质差异很明显,突变体表皮蜡质晶体密度降低,蜡质立体形态变得更
短更薄。TB 测试检测叶片表皮渗透性,结果显示wfl1 突变体叶片比野生型更容
易被染色,说明突变体叶片表皮通透性增加。杂合子自交后正常植物与突变体比
例符合3:1,说明wfl1 是单位点隐性基因控制。以拟南芥21 个KCS 蛋白序列
为探针,在蒺藜苜蓿基因组数据库中得到28 个同源性较高的序列。系统进化树
显示,蒺藜苜蓿的28 个KCS 蛋白在KCS 家族的4 亚类(FAE1-like,FDH-like,
CER6,KCS1-like)都有分布,但是分布的数目变化较大。WFL1 与拟南芥FDH
基因(AT2G26250)关系最近,并且wfl1 突变体与fdh 突变表型相似。结果表明,尽管KCS 基因在FDH-like 亚类分化较大,但是基因功能保守。qRT-PCR 检测
WFL1 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WFL1 在植物营养期和生殖期顶端、花瓣、柱头和
雄蕊中有很高的表达,其次是茎、叶和萼片。进一步用原位杂交实验调查WFL1
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结果显示在叶原基发育过程中的外层细胞表达
较强;花原基早期发育阶段各轮器官,如萼片,花瓣,柱头,雄蕊都有表达,在
花药发育成熟后期表达下调,而在花瓣,柱头及胚珠发育过程中持续高表达。通
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叶片脂肪酸成分和含量,结果显示wfl1 突
变体叶片脂肪酸含量显着低于野生型;脂肪酸成分发生剧烈变化,超长链脂肪酸
比例显着增加,亚麻酸比例显着减少,不饱和度降低。结果说明WFL1 基因功能
缺失引起蒺藜苜蓿超长链脂肪酸代谢紊乱。
关键词:花发育,背腹极性,TCP 基因,KCS 基因,蒺藜苜蓿
公开日期2017-02-27
源URL[http://ir.xtbg.org.cn/handle/353005/10293]  
专题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_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毕业生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阳天泉. 蒺藜苜蓿花发育基因TCP 和WFL1 的功能分析[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6.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