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次模多注速调管电动力学系统的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陈新桥 |
学位类别 | 博士 |
答辩日期 | 2002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
导师 | 丁耀根 |
关键词 | 高次模谐振腔 多注速调管 双间隙藕合腔 电动力学系统 |
学位专业 | 物理电子学 |
中文摘要 | 为了克服基模多注速调管在高工作频率下输出功率的限制,本文展开了高次模多注速调管电动力学系统的研究,研究工作包括高次模谐振腔和高次工作模式的选择,高次模双间隙输出腔的结构,以及高次模谐振腔与波导祸合三个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以矩形腔、圆柱腔和同轴腔为研究对象,以Isfield3D三维电磁场计算软件为工具,对这三种高次模谐振腔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给出这三种腔体中适宜选择的高次工作模式,给出工作模的场分布和特性阻抗值,总结出各种高次模谐振腔以及各种高次工作模式的优缺点,加工出TM_(220)高次模矩形腔、TM_(310)o高次模圆柱腔和TM_(010)同轴腔三种谐振腔模型,进行冷测试验,实验结果与分析相符。以TM_(120)矩形腔为例,设计出一种C波段TM_(120)~(2π)模矩形双间隙腔模型,对模型进行计算机模拟,给出工作模式的电磁场分布和特性阻抗值,分析了非工作模式,提出了加吸收腔抑制TM_(110)~(2π)振荡的方法,根据设计加工出模型,对模型进行冷测实验,实验结果与计算相符。以TM_(120)~(2π)模矩形双间隙腔模型为研究对象,提出在模型的窄边开耦合口,改进的在窄边开祸合口,在宽边开祸合口,三种波导加载谐振腔的方案。分析了这三种方案中祸合口对工作模式的场分布、特性阻抗、Q_(ext)值以及场不均匀性的影响。对TM_(120)~(2π)模矩形双间隙腔进行窄边开祸合口冷测实验,结果与分析相符。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1-07-19 |
页码 | 115 |
源URL | [http://ir.ie.ac.cn/handle/80137/8997] ![]() |
专题 | 电子学研究所_电子所博硕士学位论文_电子所博硕士学位论文_学位论文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陈新桥. 高次模多注速调管电动力学系统的研究[D].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2002.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电子学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