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地区滇重楼资源现状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陈中苏直 |
学位类别 | 硕士 |
答辩日期 | 2017-05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蔡传涛 |
关键词 | 滇重楼,资源调查,遗传多样性 |
其他题名 | The resource situation and the genetic diversity research of Paris polyphylla var. yunnanensis in western Yunnan |
学位专业 | 植物学 |
中文摘要 | 滇西地区属于云南省昆明市以西的广大地区,具有复杂的地形结构和多样的 气候类型,是云南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代表性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 也是云南省珍贵道地药材滇重楼主要自然分布地区和人工种植产地之一。滇重楼 根茎入药,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是我国许多著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具有极高 的药用价值。随着工业开发和药品需求的提高,市场对滇重楼的需求量也越来越 高,滇重楼的自然增长量跟不上市场的需求量,必然会导致其资源的破坏和枯竭, 从而濒临灭绝。本研究立足于滇西地区,探究滇重楼资源现状和遗传多样性情况, 希望能为滇重楼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以调查 问卷法和访谈调查为主的方法对2010 年至2015 年之间滇西地区滇重楼野生资源 变化情况和人工种植情况进行调查;采用SSR 分子标记法对滇重楼5 个不同居 群共115 份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滇重楼在 物种水平和居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居群间的遗传关系。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滇重楼野生资源方面,野生滇重楼价格逐年上升,相比 2010 年,2015 年采摘滇重楼的农户数量增加了91.04%,人均年采摘滇重楼产量 下降了93.33%,采摘滇重楼个体平均大小下降了90.40%,充分说明滇重楼野生 资源在6 年内快速枯竭。滇重楼人工种植方面,相比2010 年,2015 年开展滇重楼人工栽培的农户数量增加了130.77%,人均种植面积增加了483.33%,说明滇 重楼人工种植在近年来得道广泛重视,飞速发展。滇重楼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 筛选出8 对可用SSR 引物,多态位点百分率(PPB) 为100%,多态信息含量(PIC) 为0.7456。在居群水平上,观测等位基因数(Na) 为8.4250,有效等位基因数(Ne) 为4.9609,观测杂合度(Ho) 为0.2955,期望杂合度(He) 为0.6548,Shannon' s 信息指数(Im) 为1.5201。物种水平上,观测等位基因数(Na) 为17.7500,观 测杂合度(Ho) 为0.2948,有效等位基因数(Ne) 为7.5007,期望杂合度(He) 为 0.7744,Shannon' s 信息指数(Im) 为2.0386。遗传分化系数(FST) 为0.1728, 基因流(Nm) 为1.1966。利用UPGMA 聚类分析,将5 个居群分为2 类。 本研究表明,滇重楼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居群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分化, 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人为因素是导致滇重楼目前资源匮乏和居群破坏分布零星的 主要原因。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每年增加大量数量的人员对滇重楼野生资源进行 毫无节制地破坏性采挖,导致野生资源岌岌可危。同时,野生资源的缺乏引起人 工种植业的兴起与发展,但尚未规范的市场和行业标准势必导致滇重楼人工种植 的开展和普及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本研究对保护和发展滇重楼资源提出相应措 施,在加强野外管理生境保护的基础上,加快种质研究和引种驯化,扶持滇重楼人工规范化种植,为滇重楼的保护和科学可持续利用提供建议和参考。 |
公开日期 | 2017-08-01 |
源URL | [http://ir.xtbg.org.cn/handle/353005/10524] ![]() |
专题 |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_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毕业生学位论文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陈中苏直. 滇西地区滇重楼资源现状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7.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