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南海西北部放射虫群落季节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张强; 陈木宏; 张兰兰; 向荣
出版日期2018
页码1
关键词南海西北部 捕获器 放射虫 季风 环境因素
通讯作者张强
中文摘要水体中放射虫通量、群落结构与海洋环境季节与年际变化之间的关系,是合理利用放射虫化石进行古环境解释的基础。利用南海西北部西沙海槽2009-2011年沉积物捕获器样品初步探讨了放射虫季节与年际特征及其对主要环境因素变化的响应特征与规律。结果显示,南海西北部海区放射虫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较显著,放射虫通量峰值主要出现于冬季风盛行的高初级生产力时期。这可能与冬季风活动期海水垂直混合作用加强有关,风力作用下上层水体混合作用的加强促使表层水体中营养物质及初级生产力增加,进而促进相应季节放射虫生产力升高。此外,放射虫通量在年际尺度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2009-2010年放射虫通量平均值及峰值均小于2010-2011年,这一差异可能与相应时期西太平洋的El Ni?o事件有关。受El Ni?o事件的影响,2009-2010东亚冬季风偏弱,南海上层海水垂直混合深度相对较浅,初级生产力偏低,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放射虫生产力增加。此外,对主要放射虫属种进行了Q型因子分析,识别出具有环境指示意义的二个主因子。因子1主要由热带-亚热带表层暖水种组成,包括Botryocyrtis scutum,Dictyocoryne profunda,Didymocyrtis tetrathalamust.,Euchitonia elegans,Pterocorys hertwigii和Stylochlamydium asteriscus,其总通量在7-9月份显著增加,与表层水体温度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可作为表层水体温度变化的指示物;其中,该组合中D.tetrathalamus,E.elegans和S.asteriscus是西太平洋的主要属种,三者季节性含量变化较一致,较好地记录了不同季节西太平洋水体对南海北部水团的影响程度。因子2主要的放射虫属种有Actinomma arcadophorum,Larcopyle butschlli,Pterocanium praetextum p.和Spongotrochus glacialis,其中,A.arcadophorum和L.butschlli两者通量的峰值对冬季风盛行期初级生产力的增加有较好的响应,是冬季风活动及初级生产力变化的潜在指标。
源URL[http://ir.scsio.ac.cn/handle/344004/17180]  
专题南海海洋研究所_中科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强,陈木宏,张兰兰,等. 南海西北部放射虫群落季节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2018:1.
APA 张强,陈木宏,张兰兰,&向荣.(2018).南海西北部放射虫群落季节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1.
MLA 张强,et al."南海西北部放射虫群落季节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2018):1.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南海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