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近30年次级生产力变化特征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刘开珍; 杜飞雁; 李亚芳; 王雪辉; 陈海刚; 张景平; 李纯厚
刊名南方水产科学
出版日期2018
卷号14期号:02页码:1-9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 次级生产力 P/B值 大亚湾
通讯作者刘开珍
中文摘要利用1988年1月和7月,2004年3月、5月、9月和12月,2008年3月、5月、9月和12月以及2015年2月、8月、11月和12月在大亚湾海域开展的共计14航次、200站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根据Brey经验公式计算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与生物量的比值(P/B值),分析近30年次级生产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以去灰干质量(ash free dry mass,AFDM)计,大亚湾4个时段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分别为7.44 g·(m2·a)–1、11.34 g·(m2·a)–1、4.91 g·(m2·a)–1和2.93 g·(m2·a)–1,P/B值分别为0.76 a–1、0.86 a–1、0.79 a–1和0.47 a–1,均呈1988—2004年升高、2004—2015年降低的趋势。2)各类群次级生产力和P/B值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软体动物、多毛类、甲壳类次级生产力和P/B值呈1988—2004年升高、2004年后降低的趋势;棘皮动物则均呈持续降低的趋势。3)综合各类群次级生产力平面分布图,湾顶西北部和大鹏澳附近海域变化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与海水无机氮、磷酸盐、溶解氧浓度和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显著相关。
源URL[http://ir.scsio.ac.cn/handle/344004/17269]  
专题南海海洋研究所_中科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开珍,杜飞雁,李亚芳,等. 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近30年次级生产力变化特征[J]. 南方水产科学,2018,14(02):1-9.
APA 刘开珍.,杜飞雁.,李亚芳.,王雪辉.,陈海刚.,...&李纯厚.(2018).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近30年次级生产力变化特征.南方水产科学,14(02),1-9.
MLA 刘开珍,et al."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近30年次级生产力变化特征".南方水产科学 14.02(2018):1-9.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南海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