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隔海域水质评价及底栖曲浒苔对水质修复能力评估研究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丁平真; 韦章良; 陶燕东; 王艺; 张建恒; 于克锋; 何培民; 霍元子 |
刊名 |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
出版日期 | 2017 |
卷号 | 26期号:04页码:519-527 |
关键词 | 围隔海区 曲浒苔 水质 富营养化 综合养殖 |
通讯作者 | 丁平真 |
中文摘要 | 于2015年1—12月对杭州湾北部沿岸碧海金沙围隔海域水环境质量进行每月一次的跟踪监测,进行围隔海域水质分析评价,通过调查底栖浒苔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生物量,评估其对围隔海域水质的修复能力。根据富营养化状态指数(E)表明,2015年该围隔海域1—9月份属于高富营养化状态,10—12月份属于富营养化状态,其中溶解无机氮(DIN)全年平均为(0.91±0.11)mg/L,属劣Ⅳ类海水水质标准;溶解无机磷(DIP)全年平均为(0.031±0.005)mg/L,属Ⅲ类海水水质标准;根据有机污染指数(A)显示,2015年该围隔海域2—7月份开始受到有机污染,8月、9月和12月属于轻度有机污染,10月和11月属于中度有机污染。底栖浒苔类的优势种为曲浒苔(Ulva flexuosa),占底栖藻场总生物量的97.3%。2015年3月至12月碧海金沙围隔海域底栖曲浒苔全年总生物量净增长量为1 497.3 t,实验测得曲浒苔组织内总氮(TN)和总磷(TP)平均含量分别为3.50%±0.02%和0.13%±0.01%(干重),全年吸收水体中氮和磷量分别为(4 354.90±46.78)kg和(161.75±1.74)kg。分析表明,碧海金沙围隔海域天然曲浒苔种群通过同化养殖水体中氮磷,具备一定的水质修复能力,但尚未平衡由水产养殖活动造成的营养负荷。因此,在近岸海水养殖海域,除需进行底栖海藻场的构建外,还需要调整养殖结构,如增加大型海藻栽培以建立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模式(IMTA),实现近岸海水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源URL | [http://ir.scsio.ac.cn/handle/344004/17313] ![]() |
专题 | 南海海洋研究所_中科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丁平真,韦章良,陶燕东,等. 围隔海域水质评价及底栖曲浒苔对水质修复能力评估研究[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7,26(04):519-527. |
APA | 丁平真.,韦章良.,陶燕东.,王艺.,张建恒.,...&霍元子.(2017).围隔海域水质评价及底栖曲浒苔对水质修复能力评估研究.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6(04),519-527. |
MLA | 丁平真,et al."围隔海域水质评价及底栖曲浒苔对水质修复能力评估研究".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6.04(2017):519-527.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南海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