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横断山区2004-2014年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王强1; 张廷斌1,2,3; 易桂花1,4; 陈田田4![]() |
刊名 | 生态学报
![]() |
出版日期 | 2017 |
卷号 | 37期号:9页码:3084-3095 |
关键词 | Npp 气候变化 驱动因子 Modis C6 横断山区 |
ISSN号 | 1000-0933 |
DOI | 10.5846/stxb201602030248 |
其他题名 | Tempo-spatial variations and driving factors analysis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 area from 2004 to 2014 |
通讯作者 | 张廷斌 |
英文摘要 | 横断山区是我国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对周边区域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NPP作为碳收支和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判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MODIS C6的NPP数据、1:100万植被类型图、气象数据和地形数据,采用趋势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横断地区2004-2014年植被NPP时空格局、变化规律以及驱动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2004-2014年横断山区植被年NPP总量的介于183.768-223.239 TgC之间,多年平均为208.498 TgC,单位面积下的植被年NPP均值为463 gC m~(-2) a~(-1)。整体上,植被NPP呈增加趋势,但局部差异明显。②植被NPP平均值的年际变化率在-53-97 gC m~(-2) a~(-1)之间,NPP呈增加趋势的区域分布在北部与中部的东侧以及南部的东、西两侧地区,而减少趋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中部的汶川一映秀一带以及南部攀枝花地区。③横断山区植被NPP变化受气候因子驱动影响的区域占比8.42%,主要集中在中部的大雪山-沙鲁里山地区,而非气候因子占比91.58%,分布在北部的阿坝地区以及南部的低海拔广大地区。该研究将对横断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
学科主题 | Q948.1 |
语种 | 中文 |
CSCD记录号 | CSCD:5984202 |
源URL | [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18884] ![]() |
专题 |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山区发展研究中心 |
作者单位 | 1.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地学空间信息技术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3.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4.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王强,张廷斌,易桂花,等. 横断山区2004-2014年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J]. 生态学报,2017,37(9):3084-3095. |
APA | 王强,张廷斌,易桂花,陈田田,别小娟,&何奕萱.(2017).横断山区2004-2014年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生态学报,37(9),3084-3095. |
MLA | 王强,et al."横断山区2004-2014年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生态学报 37.9(2017):3084-3095.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