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1正则化稀疏约束的激发荧光断层重建方法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叶津佐![]() |
答辩日期 | 2017-05-30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田捷 |
关键词 | 光学分子影像 激发荧光断层重建 L1范数正则化 非单调谱投影梯度方法 交替方向优化方法 稀疏度自适应 |
英文摘要 | 光学分子影像技术是一种融合信息科学、数学以及生物医学的多学科交叉前沿成像技术,它的出现和应用,推动了医学影像的快速发展。在光学分子影像技术中,研究者将荧光标记物作为示踪剂注入生物体内,并使用影像学方法观测生物体内的肿瘤位置和生长发展情况等特征。光学分子影像技术对传统医学影像技术在功能和应用层面进行了有力的拓展,能够将肿瘤在生物体内的生长活动、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肿瘤分子对治疗药物的表达过程进行可视化成像,从而实现在细胞、分子水平上对生物有机体内的生理、病理过程进行连续、动态的观测。激发荧光三维断层成像技术是光学分子影像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模态,能够对生物体内标靶肿瘤的荧光分子探针(即荧光光源)的三维分布进行准确重建,从而提供一种对生物体中肿瘤位置和大小进行精确观测的手段,该技术是当前光学分子影像技术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激发荧光成像的三维断层重建是通过光子在生物组织中传播的数学模型来反演计算和求解生物体内荧光光源三维分布的一种方法。由于激发荧光断层重建问题具有高度不适定性、病态性和计算规模大等难点,因此在重建精度、速度和鲁棒性方面存在很大的挑战。本文针对如何提高激发荧光断层重建的精度、速度和鲁棒性等问题,开展基于L1正则化稀疏约束的激发荧光断层重建方法研究,利用激发荧光断层成像的稀疏先验特性以及L1范数对数学模型最优解的稀疏促进作用,提出了三种新的重建方法,从精度、速度和鲁棒性三个方面提升了重建的性能。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
|
源URL | [http://ir.ia.ac.cn/handle/173211/14842] ![]() |
专题 | 毕业生_博士学位论文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叶津佐. 基于L1正则化稀疏约束的激发荧光断层重建方法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自动化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