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滇西三江地区西盟群的再认识——来自构造变形特征及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唐渊; 王冬兵; 廖世勇; 尹福光
刊名岩石学报
出版日期2017
期号7页码:2054-2072
关键词西盟群 花岗质糜棱岩 韧性剪切作用 Ebsd组构分析 U-pb定年
英文摘要位于保山-掸泰地块东缘的西盟群,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该地块在我国境内唯一出露的"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系,但其缺乏可靠的年代学数据和化石支持。本文基于详细地野外考察和显微构造分析认为,西盟群变质岩系可解体为花岗质糜棱岩和浅变质岩。前者主要出露于西盟穹形隆起的核部,遭受了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后者分布于隆起的边缘及东西两侧,归属为帕克组、王雅-允沟组。通过变形岩石的石英EBSD组构分析,揭示出位于西盟隆起核部的岩石经历了中等温度条件(550~650℃,角闪岩相)下的变形作用,并叠加了较低温度条件(400~550℃,绿片岩相)下的变形作用;而靠近西盟隆起边部的岩石仅经历了较低温度条件(400~550℃,绿片岩相)下的变形作用。本文还对西盟群变质岩中的3个花岗质糜棱岩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得到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55±3Ma、456±3Ma和454±3Ma。结合前人获得的年代学数据和化石资料,认为西盟群变质岩系的原岩主要由两个不同时期的物质组成,即中-晚奥陶世(~460Ma)侵入的花岗岩及寒武纪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夹少量基性火山岩等;前者遭受强烈变质变形作用的改造,形成花岗质糜棱岩;后者遭受低级变质作用形成千枚岩、片岩、大理岩等浅变质岩。进而表明,前人将西盟群作为保山地块的"前寒武系"结晶基底变质岩系是不合理的。
语种中文
源URL[http://libir.pmo.ac.cn/handle/332002/17508]  
专题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唐渊,王冬兵,廖世勇,等. 滇西三江地区西盟群的再认识——来自构造变形特征及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J]. 岩石学报,2017(7):2054-2072.
APA 唐渊,王冬兵,廖世勇,&尹福光.(2017).滇西三江地区西盟群的再认识——来自构造变形特征及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岩石学报(7),2054-2072.
MLA 唐渊,et al."滇西三江地区西盟群的再认识——来自构造变形特征及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岩石学报 .7(2017):2054-2072.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紫金山天文台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