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葫芦科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陈剑超 |
答辩日期 | 2007-01-19 |
文献子类 | 博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昆明植物研究所 |
导师 | 邱明华 |
关键词 | 葫芦科 雪胆属植物 苦瓜 纽子瓜 葫芦素 葫芦素皂苷 生源途径 |
学位专业 | 植物学 |
其他题名 | STUDY ON THE CHEMICAL AND BIOACTIVE CONSTITUENTS OF FIVE CUCURBITACEAE PLANTS |
英文摘要 | 葫芦科植物由于具有较大的经济用途而为大家所熟悉。在药用价值方面,雪胆属植物之块根性寒、味苦,有清热、消炎和解毒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肠炎、菌痢、冠心病、气管炎等多种疾病。雪胆属植物大多富含雪胆甲素。雪胆甲素是雪胆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消肿止痛的功能,临床上适用于菌痢、肠炎、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症的治疗;钮子瓜的叶和根入药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治疗咽喉肿痛、结膜炎,外用治疮疡肿毒、淋巴结结核、睾丸炎、皮肤湿诊等;苦瓜之根茎用于痢疾、便血、疔疮肿毒、风火牙痛;叶:用于胃痛、痢疾肿毒、鹅掌风;果实有热病烦渴、中暑、痢疾、赤眼疼痛、痈肿丹毒、恶疮之功效。 学位论文论述了对金佛山雪胆(Hemsleya jinfushanensis)、短柄雪胆(Hemsleya delavayi)、十一叶雪胆(Hemsleya endecaphylla)、纽子瓜(Zehneria maysorensis)、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等五种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通过利用植物化学方面的基本手段,从上述五种植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02个化合物(不重复的化合物93个),35个为新葫芦素类化合物。化合物类型涉及单萜、倍半萜、三萜、黄酮、甾体、酚性小分子及神经酰胺等长链化合物。首次发现了三降葫芦素类型化合物;首次发现含氮葫芦素。尝试了部分葫芦素类化合物在抗血小板聚集及抗-HIV等方面的生物活性,发现个别葫芦素有明显的抗-HIV活性。研究结果为葫芦素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注入新的内容。 论文的综述则阐述1980年至2004年间发表的葫芦素类化合物,将葫芦素及其皂苷按结构特点分为十二类,列出了不同类型中具有比较特征结构的化合物229个。同时还讨论描述了相关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1-10-25 |
页码 | 186 |
源URL | [http://ir.kib.ac.cn:8080/handle/151853/136] ![]() |
专题 | 昆明植物研究所_昆明植物所硕博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陈剑超. 五种葫芦科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D]. 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2007.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