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朱婷婷 |
答辩日期 | 2014-05 |
文献子类 | 硕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导师 | 潘开文 ; 李伟 |
关键词 | 退耕还林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线虫 营养类群 群落结构 |
学位专业 | 生态学 |
英文摘要 | 本文选取成都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的典型人工造林—巨桉(Eucalyptus grandis)和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人工林以及大头茶-润楠(Gordonia axillaries-Machilus Nees)天然混交林、柑橘(Citrus reticulate)林和邻近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分土壤层次(0~10 cm、10~20 cm和20~40 cm)取样调查土壤线虫群落,研究了成都退耕还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线虫的群落组成特征和变异规律,探讨了土壤生态系统如何通过生物群落的变化对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产生响应,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后土壤生物群落的抵抗力和恢复力,进而为保护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退耕还林土壤恢复治理过程中的树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1. 不同林地及坡耕地中土壤线虫群落组成结构不同,表现在优势属存在差异。大头茶-润楠天然混交林、水杉人工林、柑橘林和坡耕地土壤优势属线虫均为食细菌性线虫和植食性线虫且柑橘林以植食性线虫为主,巨桉人工林地土壤优势属线虫为食细菌性线虫。 2. 不同林地及坡耕地对土壤线虫群落个体数量和属数量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土壤线虫个体数量在土体中的垂直分布具有表聚现象,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林地及坡耕地线虫个体数量分布表现为坡耕地、柑橘林>大头茶-润楠天然混交林>水杉人工林和巨桉人工林。大头茶-润楠天然混交林、巨桉人工林、水杉人工林、柑橘林、坡耕地中捕获线虫属的数量分别为30、21、27、24、24。结果表明退耕还巨桉、水杉林均降低了土壤线虫个体数量,但水杉造林丰富了土壤线虫的种类。 3. 不同林地及坡耕地中土壤线虫营养类群结构存在差异。调查结果表明食细菌性线虫和植食性线虫是成都市实验区线虫的主体。大头茶-润楠天然混交林、巨桉人工林、水杉人工林、柑橘林的捕食-杂食性线虫比例高于坡耕地,表明大头茶-润楠天然混交林、巨桉人工林、水杉人工林和柑橘林中土壤线虫食物网拥有较多的营养层次,土壤环境相对稳定,而坡耕地受到人为扰动较大,土壤食物网结构较单一。 4. 不同林地及坡耕地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存在差异。大头茶-润楠天然混交林的线虫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SR)值均为最高,而优势度指数(λ)值为最低,表明天然混交林的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丰富,稳定性好。在0~10 cm土层中,水杉人工林和柑橘林的线虫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SR)要高于坡耕地,表明水杉人工林和柑橘林提高了表层土壤中的线虫多样性和丰富度。 5. 不同林地及坡耕地土壤线虫功能类群特征不同。对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MI)、植食性线虫成熟度指数(PPI)及PPI/MI指数分析表明大头茶-润楠天然混交林和两人工林的土壤线虫成熟度较坡耕地高,柑橘林中植食性线虫数量较多导致PPI指数较高。f/b、NCR指数显示各林地及坡耕地中以线虫参与为主的土壤有机质分解途径主要以细菌分解为主。线虫区系划分表明大头茶-润楠天然混交林中土壤线虫不受扰动,巨桉人工林、水杉人工林和柑橘林受到扰动较小,土壤生态系统较稳定,而坡耕地受到人为扰动大,土壤线虫受环境胁迫,食物网在退化。 |
学科主题 | 生态研究 |
语种 | 中文 |
产权排序 | 1 |
源URL | [http://210.75.237.14/handle/351003/28767] ![]() |
专题 | 成都生物研究所_生态研究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朱婷婷. 四川盆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D].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4.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成都生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