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黄酮醇的合成新方法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熊伟
答辩日期2017-05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导师张国林 ; 王淳
关键词黄酮醇合成 吡咯烷催化 机理研究 有机功能化sba-15 选择性控制
学位专业生物工程
英文摘要黄酮醇,即3-羟基黄酮,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中,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降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黄酮醇及其衍生物作为荧光探针、太阳能电池材料,也显示出优良的物理化学特性。天然黄酮醇的数量及种类有限,而且提取分离困难,故化学合成是大量获得结构多样性黄酮醇的重要手段。现有合成方法普遍存在原料制备难度大、底物适应性差、反应条件苛刻、对5-取代黄酮醇合成的选择性及收率差等缺点。本论文致力于发展高效、底物适应性强的黄酮醇合成新方法。第一部分建立了以有机碱为催化剂、苯乙酮和苯甲醛为原料、水相中实现了一锅法合成黄酮醇的方法,并对机理进行了探讨。第二部分在前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将有机碱固载于SBA-15介孔材料上,初步实现了非均相催化黄酮醇的选择性合成,取得了如下结果:(1)建立了一种高效、便捷、底物适应性强的黄酮醇合成新方法。以2¢-羟基苯乙酮和苯甲醛为原料,吡咯烷为催化剂,水作溶剂,室温下一锅法合成了35个黄酮醇 (收率30%~91%)。该方法弥补了Algar-Flynn-Oyamada(AFO)反应对合成5-取代黄酮醇的局限性,拓展了底物的适应性。(2)通过LCMS动力学研究、中间体捕获、以及同位素跟踪等分析,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苯乙酮与苯甲醛在吡咯烷作用下,产生LUMO活化的亚胺离子活性中间体T2,推测该亚胺离子中间体可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经一个较长的诱导期引发自由基并产生过氧化氢,由此导致两个可能的路径:Path 1)该自由基迅速关环、氧化成黄酮醇;Path 2)与AFO反应类似,亚胺离子(或查尔酮)在过氧化氢作用下产生环氧化中间体,进而生成橙酮和黄酮醇。吡咯烷存在下,Path 1为主要路径,这就是本方法可以提高5-取代黄酮醇选择性的主要原因。(3)采用本课题组前期建立的芳基保护基团法,制备了多种有机碱功能化SBA-15型介孔材料。将这些材料用于催化苯乙酮与苯甲醛,在无溶剂条件下,通过温度调控初步实现了黄酮醇或橙酮的选择性合成。关键词:黄酮醇合成;吡咯烷催化;机理研究;有机功能化SBA-15;选择性控制
学科主题天然产物研究
语种中文
产权排序1
源URL[http://210.75.237.14/handle/351003/28864]  
专题成都生物研究所_天然产物研究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熊伟. 黄酮醇的合成新方法研究[D].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7.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成都生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