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鲆鲽鱼IgM+ B细胞内吞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李逸群
答辩日期2018-05-11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导师孙黎
关键词大菱鲆 牙鲆 半滑舌鳎 Igm Plus B细胞 内吞机制 Cd22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专业海洋生物学
英文摘要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硬骨鱼类的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具有内吞作用。2006年,在虹鳟鱼中首先发现了B细胞可以摄取胞外颗粒,形成吞噬溶酶体并启动下游的溶酶体降解通路。随后在多种硬骨鱼类以及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中都发现了具有内吞功能的B细胞。尽管B细胞内吞现象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然而其内在的分子机制及调控仍不清楚。本研究以鲆类硬骨鱼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分析了IgM+ B细胞对不同大小非己颗粒的内吞效率和内吞途径,明确了不同免疫器官中IgM+ B细胞内吞活性和内吞方式的异同,探究了B细胞共受体分子CD22B细胞以及外周血白细胞免疫激活的调控机制。

    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和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等方法,鉴定了大菱鲆外周血白细胞中具有内吞作用的IgM+ B细胞及其形态特征,探究了外周血白细胞中IgM+ B细胞对不同大小非己颗粒的内吞效率和内吞途径。结果表明,具有内吞作用的IgM+ B细胞核质比较大、体积较小且胞内颗粒度较少,IgM+ B细胞对不同大小的荧光乳胶微球(0.10.512 μm)的内吞效率不同,其中对0.5 μm微球的内吞能力最强,对1 μm微球的内吞能力次之,对0.1 μm2 μm微球的内吞能力最弱。对于0.5 μm荧光乳胶微球,IgM+ B细胞的内吞活性依赖于巨胞饮途径,而IgM细胞的内吞活性呈现出网格蛋白依赖性和小窝蛋白依赖性;对于1 μm荧光乳胶微球,IgM+ B细胞主要依赖于巨胞饮途径,部分依赖于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而IgM细胞对于1 μm微球的内吞与其对0.5 μm微球的内吞相似。此外,IgM+ B细胞能够同时内吞乳胶微球以及巨胞饮标志物——高分子量的右旋糖苷,并且能够通过巨胞饮途径和小窝蛋白介导内吞作用摄取灭活的大肠杆菌。上述结果表明IgM+ B细胞主要通过巨胞饮途径实现对颗粒的摄取。

    在牙鲆中,IgM+ B细胞在脾脏白细胞中所占的比例高于其在外周血白细胞的比例,但是具有内吞能力的脾脏IgM+ B细胞的比例低于具有内吞能力的外周血IgM+ B细胞的比例。虽然外周血白细胞和脾脏白细胞中IgM+ B细胞能够摄取非己颗粒,但对不同大小颗粒的摄取效率不同:外周血IgM+ B细胞对0.5 μm荧光乳胶微球的内吞活性高于其对1 μm荧光乳胶微球的内吞活性,而脾脏IgM+ B细胞对1 μm荧光乳胶微球的内吞活性高于其对0.5 μm荧光乳胶微球的内吞活性。巨胞饮抑制剂能够显著抑制牙鲆外周血白细胞和脾脏白细胞中 IgM+ B细胞对0.5 mm1 mm微球的内吞活性,而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抑制剂、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抑制剂和巨胞饮途径抑制剂都可以显著抑制外周血IgM细胞的内吞活性。在脾脏IgM细胞中,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抑制剂和巨胞饮途径抑制剂预处理能够显著抑制细胞的内吞活性。以上结果表明,虽然外周血IgM+ B细胞和脾脏IgM+ B细胞表现出不同的内吞活性和颗粒大小依赖的内吞效率,但两者皆主要依赖于巨胞饮途径实现对非己颗粒的内吞。

    在哺乳动物中,CD22B细胞表面的共受体分子,对B细胞的免疫活性起关键的调节作用。然而,鱼类CD22B细胞调控功能未知。本研究中我们首次研究了鱼类两个CD22分子,即牙鲆PoCD22和半滑舌鳎CsCD22PoCD22CsCD22具有CD22家族保守的胞外段免疫球蛋白结构域和胞质区免疫受体抑制性酪氨酸基序。其中,PoCD22蛋白广泛表达于外周血白细胞和脾脏白细胞中,且分布于几乎全部IgM+ B细胞和部分淋巴细胞样IgM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抗体封闭PoCD22显著降低外周血IgM+ B细胞对病原细菌的内吞,同时导致胞内ROS活性显著降低;相反,抗体封闭PoCD22显著增强脾脏白细胞中的IgM+ B细胞的内吞活性以及胞内ROS含量。以上结果表明,CD22分子对牙鲆外周血 IgM+ B细胞的免疫激活起正向调控作用,而对脾脏 IgM+ B细胞免疫激活起负向调控作用。抗体封闭CsCD22显著增强半滑舌鳎外周血白细胞的增殖活性、吞噬活性和抗菌活性,说明CsCD22在半滑舌鳎外周血白细胞的免疫激活中起负调控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发现了硬骨鱼类的IgM+ B细胞对非己颗粒的内吞效率与颗粒物大小呈现相关性,且不同免疫器官(外周血和脾脏)中的IgM+ B细胞内吞能力存在差异;硬骨鱼类的IgM+ B细胞对非己颗粒的内吞方式主要依赖于巨胞饮途径,且B细胞共受体分子CD22IgM+ B细胞及白细胞的免疫激活中起重要调节作用。这些结果为我们研究B细胞的吞噬和进化起源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为海洋经济鱼类的病害防控提供了理论指导。

学科主题生物学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54423]  
专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逸群. 鲆鲽鱼IgM+ B细胞内吞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8.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