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Ma以来东阿拉伯海沉积演化史及其对南亚夏季风的响应——以IODP U1456站位为例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陈红瑾![]() |
答辩日期 | 2018-05-16 |
文献子类 | 硕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导师 | 徐兆凯 |
关键词 | 东阿拉伯海 早更新世 粘土矿物 元素地球化学 印度夏季风 |
其他题名 | Sedimentary evolution in the eastern Arabian Sea and its response to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since 1.2 Ma: An example from IODP Site U1456 |
英文摘要 | 通过对东阿拉伯海IODP U1456站位上部141.5m沉积物碎屑态的堆积速率、粒度、粘土矿物组合及常微量元素组成的综合研究,并结合有孔虫 δ18O 及AMS14C等方法建立的年代框架,本文追踪了1.2 Ma以来U1456站位碎屑沉积物的来源并建立了东阿拉伯海的印度夏季风演化代用指标。通过与前人重建的季风记录对比,本文探讨了1.2 Ma以来印度夏季风的长期演化历史及其驱动机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U1456站位的粘土矿物组合主要由蒙脱石(平均59%)和伊利石(平均33%)组成,并含有少量的绿泥石(平均5%)和高岭石(平均3%)。物源分析表明蒙脱石主要来自于德干高原玄武岩的化学风化;而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主要来自于印度河,以西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物理剥蚀产物为主;来自于印度南部片麻岩区的贡献可以忽略。 在千年时间尺度上,研究站位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和K/Al比值分别能够指示德干高原物源端元相对于印度河物源端元的贡献大小以及印度河流域的化学风化作用强度。30 ka以来两者与前人重建的印度夏季风演化大体同步,表明晚第四纪以来印度夏季风的演化很可能是影响所研究站位沉积物来源变动以及陆源区风化剥蚀作用强度的重要因素。除此以外,晚第四纪以来所研究站位的沉积记录还受到了海平面变化的控制。 在轨道时间尺度上,研究站位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和αAlK比值与前人重建的印度夏季风的演化一致,且具有大致的冰期-间冰旋回特征。在强夏季风时期(如间冰期),陆源区化学风化作用增强,更多来自于德干高原的风化剥蚀产物进入研究区;在弱夏季风时期(如冰期),陆源区化学风化作用减弱,尤其是西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机械剥蚀作用加剧,更多的特征物理剥蚀产物(伊利石和绿泥石)进入研究区。由此,所研究站位沉积物的粘土矿物及元素地球化学组成蕴含了印度夏季风演化的信号,从而可以作为季风演化的有效指标。 基于U1456站位所遴选出的有效季风指标,可将1.2 Ma以来印度夏季风的长期演化可以大致分为两个主要阶段:1.2-0.9 Ma阶段以高频变化为特征的印度夏季风和0.9 Ma以来以低频变化为特征的印度夏季风。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1.2-0.9 Ma),MIS 13期及中布容事件(~MIS 11)印度夏季风都出现了增强的趋势。频谱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本研究所重建的印度夏季风演化历史除具较明显的岁差周期(23 kyr或19 kyr)外,在0.9 Ma前后还出现了由29 kyr或41 kyr(斜率)周期向100 kyr(偏心率)周期的转型变化,表明在轨道时间尺度上印度夏季风的演化受到了高纬过程和低纬过程的双重驱动。 |
语种 | 中文 |
源URL | [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54434]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陈红瑾. 1.2 Ma以来东阿拉伯海沉积演化史及其对南亚夏季风的响应——以IODP U1456站位为例[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8.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