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黄土塬区旱作农田土壤水库动态及蒸散规律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李鹏展
答辩日期2018-05-27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王力
关键词黄土塬区 旱作农业 水量平衡 土壤水库 蒸散 土壤干层
英文摘要本文结合长期定位试验,以长武塬区冬小麦和春玉米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 究为基础,深入分析了旱作农田土壤水库动态及蒸散规律。同时明确了春玉米和冬小麦生长期蒸散耗水的水分来源,评估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水量平衡状况,并对土壤干层的形成及恢复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提高了相关知识的实践运用旱作农业的生产实践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冬小麦田间年均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布曲线均呈“双峰双谷”形,第一处峰点在10~20 cm土层,第一处谷点在50 cm左右,第二处峰点在100 cm左右,第二处谷点在280 cm左右。无论何种降水年型下,土壤水库对降水的响应滞后且滞后的程度一致。降水年型对土壤水库的年际与年内动态变化影响较大。与丰水年相比,枯水年、平水年土壤水库对大气干旱的调节能力降低,表现为主要供水层上移;枯水年、平水年降水量虽少,但对土壤水分的补充作用较丰水年明显;丰水年土壤水库有较大盈余(84.2 mm),水分平衡出现正补偿,枯水年土壤水库稍有亏缺(1.5 mm),水分平衡出现负补偿,平水年土壤水库稍有盈余(9.5 mm),水分平衡出现正补偿.长武旱塬冬小麦田间土壤水分动态可分为4个时期:苗期耗水期、缓慢消耗期、大量消耗期、收获期,整体蒸散耗水大小顺序为:大量消耗期>苗期耗水期>收获期>缓慢消耗期。
(2)春玉米田间年均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布曲线均呈“单峰单谷”形,峰点在10~20 cm层,谷点在50 cm左右,70~100 cm层土壤含水量常年较稳定。与丰水年相比,枯水年春玉米生长期田间土壤水库对大气干旱的调节能力降低,表现为主要调节深度上移变浅;枯水年春玉米生长期田间土壤水分比丰水年稳定。两种降水年型下土壤水库“水位”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特点。枯水年土壤水库有较大亏缺,第2季亏缺为94.3 mm,第4季为123.7 mm,水分平衡均出现负补偿;丰水年土壤水库有较大盈余(208.6 mm),水分平衡出现正补偿。春玉米和冬小麦生长期蒸散耗水的水分来源不同,对于冬小麦,一部分是生长期降水,另一部分是休闲期降水,即休闲期土壤储水;对于春玉米,丰水年时,只有生长期降水,枯水年时,一部分是生长期降水,另一部分是上一季土壤储水。
(3)运用农田水量平衡有效划分了生长期作物蒸散耗水和休闲期无效蒸散,冬小麦生长季多年蒸散均值约为540.8 mm,其中,休闲期无效蒸散均值约为103.2 mm,占年蒸散的19.1%;春玉米生长期多年蒸散均值为547.0 mm,休闲期无效蒸散均值为136.8 mm,占比25.0%。长武塬区冬小麦和春玉米蒸散水平相当,休闲期无效蒸散均较高。冬小麦生长季蒸散呈较明显的双峰曲线分布,春玉米生长季蒸散呈较明显的单峰曲线分布。该区冬小麦土壤能保持良好的水分生态环境,比春玉米更适合长武旱塬区发展旱地农业。
(4)降水年型是冬小麦地土壤干层形成的主导因素,年内降水分布不均是春玉米地土壤干层形成的主导因素。长武旱塬区冬小麦和春玉米一年一季的种植制度不会导致永久性干层的产生。冬小麦土壤水库充放水过程呈现收获期、休闲期与苗期连续充水和缓慢消耗期与大量消耗期连续失水相互交替的特点。0~300 cm土层和300~600 cm土层土壤水库不一致性现象明显,若以最大根深作为野外监测试验中土壤含水量的取样深度,由于深层土壤水库负反馈作用,不同降水年型下,休闲期与苗期蒸散均会被高估,缓慢消耗期与大量消耗期蒸散均会被低估。冬小麦田间过渡层存在,范围约为140~360 cm。作物生长的时间跨度影响土壤水库效应的发挥,土壤水库对冬小麦供水表现为年际间的调节作用,土壤水库对春玉米供水表现为季节间的调节作用。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iswc.ac.cn/handle/361005/8109]  
专题水保所2018届毕业生论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鹏展. 黄土塬区旱作农田土壤水库动态及蒸散规律[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8.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水土保持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