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内蒙古高特格上新世之啮齿目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李强
答辩日期2006-06-09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授予地点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导师王元青
关键词内蒙古 哺乳动物群 啮齿目
英文摘要本文对2000~2005年间在内蒙古阿巴嘎旗高特格采集的一批上新世啮齿类动物化石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研究。所描述的标本计有近2500件,代表了啮齿目中的9科、24属、30种,其中包括1新属(Allohuaxiamys gen. nov.),5新种(Dipus qiui sp. nov., Sinocricetus major sp. nov., Mimomys teilhardi sp. nov., Chardina zhengi sp. nov.和 Allohuaxiamys gaotegeensis sp. nov.)。高特格啮齿动物群以鼠科和鼠平 科成员占优势,两者标本之和几乎占总量的70%。在啮齿动物的组成和群体结构上,高特格动物群与内蒙古最晚中新世二登图动物群、早上新世比例克动物群、甘肃灵台Ⅳ段组合带和山西榆社高庄动物群接近,但比二登图和比例克动物群都更为现代化,而更相似于灵台Ⅳ段和高庄动物群上部者。古地磁测年结果显示高特格化石层大致落入国际标准磁性柱的C2Ar带。内蒙古中部地区的这一地方动物群,似乎代表中国新近纪哺乳动物群序列中的一个新成员,其时代应为早上新世晚期,或中国哺乳动物年代的榆社期早期,大体与欧洲陆相哺乳动物时代的露西尼(Ruscinian)晚期或MN15的时代相当,约在4.20~3.60Ma时段内。动物群的组合反映了一个以温带草原为主,局部地方有灌木丛林和水体的生态环境,与二登图和比例克动物群指示的情况相似。从晚中新世二登图动物群到早上新世高特格动物群的演替表明,内蒙古中部地区在这一时期似乎经历了一个渐趋干旱和草原化的环境变迁过程。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1-08-12
页码111
源URL[http://119.78.100.205/handle/311034/1669]  
专题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_硕博论文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_古哺乳动物研究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强. 内蒙古高特格上新世之啮齿目研究[D].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006.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