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嘴龙的行为学及个体发育学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赵祺 |
答辩日期 | 2007-06-11 |
文献子类 | 硕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导师 | 徐星 |
关键词 | 鹦鹉嘴龙 早白垩世 群居行为 个体发育 几何形态学 |
其他题名 | STUDY ON NEW PSITTACOSAURID MATERIAL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YIXIAN FORMATION OF WESTERN LIAONING |
英文摘要 | 论文回顾了鹦鹉嘴龙的研究简史,对鹦鹉嘴龙的地理、时代分布进行了总结,初步确定鹦鹉嘴龙化石可靠的地理分布范围为亚洲北部,地质时代分布范围为早白垩世巴雷姆期至阿尔布期。论文重点讨论了辽西热河群鹦鹉嘴龙化石的发现和研究意义,并且以产自辽西义县组陆家屯层的12件鹦鹉嘴标本为研究对象,对鹦鹉嘴龙群居行为的演化和鹦鹉嘴龙的个体发育变化展开了研究。 鹦鹉嘴龙群居行为的研究主要依据一件产自辽西义县组陆家屯层的鹦鹉嘴龙标本。该标本在一很小面积内保存了六具未成年鹦鹉嘴龙骨架化石,化石保存完整、关联,保存了行为学信息。结合沉积学、埋藏学以及形态学等多种方法,对该标本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这一窝鹦鹉嘴龙化石代表了原始角龙类群居行为的首次证据,可以认为在角龙的早期演化历史过程中,已经存在复杂的社会行为,而且这些行为在华丽的头饰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鹦鹉嘴龙个体发育研究依据产自辽西义县组陆家屯层的12件鹦鹉嘴标本。这些标本分别代表鹦鹉嘴龙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由于鹦鹉嘴龙的头后骨骼形态保守,变异很小,因此,本研究完全针对头骨形态的变化。本文有关鹦鹉嘴龙个体发育的研究采用了3D几何形态学的方法,对标本头骨表面形态进行了数字化采集,通过Morpheu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鹦鹉嘴龙的多个生长阶段的头骨形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了鹦鹉嘴龙在发育过程中的一些特征变化规律,比如,喙骨以及额骨的发育比较缓慢,鼻骨发育迅速,以及颧骨突相对位置变化不大等等。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1-08-12 |
页码 | 56 |
源URL | [http://119.78.100.205/handle/311034/1689] ![]() |
专题 |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_硕博论文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赵祺. 鹦鹉嘴龙的行为学及个体发育学研究[D].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007.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