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早更新世长毛鼠属(Diplothrix, Muridae)在中国的首次发现及其意义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王元
答辩日期2008-06-11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授予地点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导师金昌柱
关键词安徽人字洞 早更新世 长毛鼠属
其他题名Significance of the First Discovery of the Early Pleistocene
英文摘要本文记述了产自早更新世早期安徽人字洞的扬子长毛鼠(新种)Diplothrix yangziensis sp. nov.。现生长毛鼠属为单型种,仅生活于日本的琉球群岛,其化石也仅零星发现于其栖息地更新世晚期的地层中。因此,新种是迄今该属最早的地层记录。 新种以M1齿尖横脊较平直,t3、t9发育,M2、M3的t3存在,m1具下中附尖,m2、m3的唇侧下前边尖发育等特征不同于东亚地区其他已知大型鼠类;以体型相对小,齿冠相对低,齿尖倾斜度大,M1前齿带和后齿带发育,M3少退化,m1下中附尖较弱、后齿带明显小,m3有下后附尖和后齿带等形态特征显然比属型种D. legata及其他已知的长毛鼠化石更原始。依形态学研究与初步支序分析的结果表明,新种很可能是D. legata的直接祖先类型。 中国扬子长毛鼠是该属除硫球群岛以外欧亚大陆的首次发现,也是迄今该属中时代最早、最原始的种类。因此,新种的发现为研究长毛鼠的起源、演化和扩散以及探讨古地理环境的变迁将提供重要的信息。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1-08-12
页码46
源URL[http://119.78.100.205/handle/311034/1707]  
专题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_硕博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元. 早更新世长毛鼠属(Diplothrix, Muridae)在中国的首次发现及其意义[D].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008.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