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程长时应激对群居大鼠社会结构的影响研究
文献类型:会议论文
作者 | 韩梦霏1,2,3; 骆皓爽2,3; 白云静2![]() ![]() ![]() |
出版日期 | 2018-10 |
会议日期 | 10.30-11.2 |
会议地点 | 北京 |
页码 | 925-926 |
其他题名 | Single Prolonged Stress induces Alterations in the Spatiotemporal Social Structure of Rats Populations |
英文摘要 | 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个体在经历或者目睹对生命有威胁或严重伤害的创伤事件之后导致的长期持续的精神疾患。在众多PTSD的影响因素中,社会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社会交往被认为是决定个体在经历创伤事件之后是否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最重要的心理社会因素之一,理解社会环境的作用有助于更好的认识PTSD。先前的研究发现创伤事件能够影响个体的社会关系,但是创伤事件是促进个体适应性的亲社会行为增加还是会损伤个体原本的社会联结还不清楚。本研究以社会性较高的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纵向分析的方法考察急性应激之后群居大鼠(n=16)社会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能够诱发PTSD样症状的单程长时应激(SPS, single prolonged stress)会长期影响群居大鼠的社会结构。应激后的当天晚上大鼠被动社会交往行为增加(例如,聚集在一起休息),而主动社会交往行为减少(例如,嗅闻、追随、打架、相互理毛等等)。应激过后的第二天,大鼠开始重建自己的社会网络以适应环境的改变,各项异常的社会指标包括集群个数、单只个数、社会距离和主动社会交往时间有恢复的趋势。尽管如此,在行为测试阶段,异常的社会结构依然存在,主动/被动社会行为的增加或减少受当天行为测验性质的影响,例如,诱发焦虑状态的行为测试会导致群居大鼠进行积极社会交往的时间减少,整个社会团体中单只个数增加。综上所述,SPS会导致群居大鼠的社会结构长期存在异常,大鼠社会行为的增加或减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依赖于PTSD样症状的发展以及创伤后面临的各种挑战的性质。 |
产权排序 | 2 |
会议录 | 摘要集-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 |
语种 | 中文 |
源URL | [http://ir.psych.ac.cn/handle/311026/27329] ![]() |
专题 | 心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
作者单位 | 1.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 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3.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韩梦霏,骆皓爽,白云静,等. 单程长时应激对群居大鼠社会结构的影响研究[C]. 见:. 北京. 10.30-11.2.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心理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