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碲镉汞面缺陷抑制以及大面积分子束外延技术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陈路
答辩日期2003-05-23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导师何力
关键词分子束外延 Hgcdte 表面缺陷 均匀性 焦平面
学位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英文摘要近年来,为了满足现代碲镉汞焦平面技术大规模、多光谱、具有高度智能集成化的发展需要,HgCdTe分子束外延的研究重点就是制备高性能、大面积的碲镉汞材料。本课题主要围绕如何制备高表面质量、大面积HgCdTe 分子束外延材料展开研究。 HgCdTe材料的表面缺陷将严重影响探测器件的性能,为了降低表面缺陷密度,必须弄清缺陷成核机制和缺陷与生长条件的相关性。以往的研究结果往往局限在对表面缺陷的观察,缺乏不同缺陷的成核机制、不同缺陷的出现和生长条件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生长条件抑制相关缺陷的产生。本研究结合HgCdTe MBE生长条件,通过SEM、EDAX、AFM等测试手段,对HgCdTe薄膜表面观察到的不同缺陷的成核和演变机制进行了分析,从大量的实验中总结和分析了生长条件、衬底表面处理等因素与不同表面缺陷的关系,获得了缺陷与生长温度、束流比的关系相图曲线。这些研究结果得到国外同行的证实和引用。目前在2英寸GaAs衬底上生长的HgCdTe材料,表面缺陷密度可以控制在100~550cm-2,平均水平为300cm-2,材料表面缺陷筛选合格率为65%。将外延尺寸扩大到3英寸后,通过生长条件的改进,表面缺陷密度和尺寸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在直径约70mm圆内,缺陷尺寸小于10?m,密度小于300cm-2,完全满足器件的应用要求。外延材料尺寸的扩大直接面临的问题是生长温度的控制、束流的最佳配置以及组分厚度大面积均匀性。国外在生长温度测量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如利用RHEED或SE实时监测、机械接触式测温等方法达到控温的目的,但生长温度的控制精度不高,可重复性差。本课题系统地研究了生长温度的测量方法,开创性地通过增加红外吸收/加热层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采用3英寸无In衬底的精确温度控制问题,最大温度控制偏差小于±1%。通过本项研究,建立了大面积外延技术基础,已经在外延工艺中得以应用,完全满足高质量HgCdTe的生长要求。获得的3英寸HgCdTe外延材料均匀性良好,在直径70mm圆内,组份相对偏差率为1. 2%,对应80K截止波长偏差仅为0.1?m。目前,用于制备512×1、2000×1等红外焦平面长线列器件的分子束外延材料已经完全切换为采用3英寸GaAs外延的HgCdTe材料,结果表明初步获得的器件盲元率较低,响应均匀性较好。
学科主题红外探测材料与器件
公开日期2012-06-25
源URL[http://202.127.1.142/handle/181331/4163]  
专题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_上海技物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陈路. 碲镉汞面缺陷抑制以及大面积分子束外延技术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