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PACS数字X光图像后处理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高贝贝 |
答辩日期 | 2005-03-28 |
文献子类 | 硕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导师 | 张建国 |
关键词 | 图像后处理 医学图像 Dicom打印管理 Pacs Pacs网关 计算机辅助诊断 脊柱侧弯 |
学位专业 | 电路与系统 |
英文摘要 | 随着医学成像技术设备的产生和发展,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计算机逐渐在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全民对医疗卫生和健康事业的关注,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快速发展的交叉学科。本课题的工作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并展开的。通过图像处理技术手段,可以极大地丰富医学图像的临床诊断信息,优化PACS工作流程,并辅助医生对某些病例进行精确诊断。总体而言,本课题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创新工作: 1、进一步改进了针对数字X光图像的背景影像自动识别与消除算法,使其适用于不同厂商的CR和DR图像,提高了算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给出了该算法应用于PACS环境中针对数字X光图像进行传输、打印、压缩等图像处理的效果评估。 2、遵照DICOM协议中有关打印管理SCU的若干标准,设计了DICOM打印管理SCU信息模型数据结构、DICOM打印管理数据流程。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基于DICOM标准的医学影像打印模块,该模块具有打印参数设置管理、打印任务队列管理及多幅图像排版与处理等功能。 3、扩展了基于流水线工作模型的PACS图像采集与通信网关,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影像类型的CR图像采集与通信网关。与通用性医学图像网关相比,CR图像采集与通信网关增加了GUI图形用户界面,并在此基础上扩展了工作模式,增加了CR图像后处理模块(背景影像消除、窗宽、窗位调整、缩放、旋转等),减轻了显示工作站一端的负担。同时,增加了基于DICOM标准的打印模块,优化了PACS系统运作流程。 4、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开展了“脊柱侧弯计算机辅助诊断”这一课题的研究。在工作中,对算法进行评估与优化,并用JAVA语言完成代码编写工作。同时,为了使该模块运行于PACS系统中,还开展了对PACS服务器的查询/提取,以及最终将诊断结果打包形成XML格式等工作。现此研究进入临床测试与数据分析阶段,香港理工大学已于2004年将此项研究的初步成果提交到RSNA国际年会。 本课题软件在Windows平台上完成,以Visual C++6.0,C#和JAVA为主要开发工具,使用了ODBC、ADO.NET、ATL和Win32 Service等相关技术。在已进行的测试以及实际的临床应用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体现出良好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
学科主题 | 红外系统与元部件 |
公开日期 | 2012-07-11 |
源URL | [http://202.127.1.142/handle/181331/4364] ![]() |
专题 |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_上海技物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高贝贝. 医学PACS数字X光图像后处理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5.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