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川西嘎村银多金属矿床银的赋存状态、成矿机理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朱维光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1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银多金属矿床 赋存状态 分布特征 岩浆热液喷流-沉积 成矿机制 嘎村 川西
学位专业地球化学
中文摘要本文从区域地质、矿床地质、矿物学、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热力学计算和成矿年代学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嘎村银多金属矿床的矿石矿物特征、银的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成矿物质的来源 、成矿流体的性质及可能来源、银的富集机制、成矿时代。在分析成矿过程的基础上,提出富集模式和找矿方向。首次在矿应中开展的工作有:①对矿床中层状矿石及其石英进行δ~(18)O测定;②对成矿过程中银的迁移形式计算;③矿床的成矿年代学研究。矿物学研究表明,银主要赋存于黝铜矿之中。本次工作首次找到两种银矿物;硫砷铜银矿、硫铅铜矿。同时找到一批蠕虫状微细粒含银矿物,并在矿床中首次发现一种硫盐矿物——硫砷铜矿。微量元素、稀土元素、铅和锶同位素研究表明,银主要来源于岛弧火山岩,同时热液通过水岩反应对流经的围岩也萃取一部分矿物质。流体包裹体、稀土元素、氧化和硫同位素等研究表明,成矿热液为高温酸性、富C1和CO_2的钠质流体,并具有高δ~(18)O和富放射性成因锶的特点。我们认为岩浆热液是成矿流体的主要贡献,海水也部分参与了成矿。通过热力学计算,证实银在成矿流体中基本上以AgCl_2~-形式迁移。银沉淀的机制主要是温度的降低、pH值增大。矿床中的岩石、矿石进行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研究,得出矿床的热液叠加改造的年龄为204 ± 14Ma。这一年龄代表义敦岛弧在印支晚期与扬子大陆的俯冲、碰撞形成造山带的年龄。矿物学研究也证实,成矿晚期或成矿后存在热液交代(叠加)现象。矿床中岩石、矿体产状的直立表明嘎村矿床为后期改造较强烈的矿床。本文初步提出该矿床为后期热液叠加改造的岩浆热液喷流-沉积矿床。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1-03-24 ; 2011-07-01
页码84
源URL[http://119.78.100.189/handle/352002/3586]  
专题地球化学研究所_研究生_研究生_学位论文
地球化学研究所_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朱维光. 川西嘎村银多金属矿床银的赋存状态、成矿机理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1.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球化学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