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银鲫倍性分析中的应用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朱华平 |
学位类别 | 博士 |
答辩日期 | 2006-11-29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水生生物研究所 |
导师 | 桂建芳 |
关键词 | 银鲫 多倍体 染色体显微分离 单条染色体描绘 荧光原位杂交(FISH)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核仁组织区(NORs) 荧光核型分析 基因定位. |
中文摘要 | 本论文利用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银鲫的倍性进行了研究,内容如下: 1、5S rDNA和从银鲫染色体中显微分离的单个染色体DOP-PCR产物与银鲫和彩鲫及红鲤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杂交结果表明,银鲫应该为三倍体。 2、比较45S rDNA在银鲫、红鲤、彩鲫以及银鲫复合四倍体染色体上的杂交信号数目和位点及基因组原位杂交的结果证明了人工复合体四倍体银鲫的基因组既保留了银鲫全部染色体组,又整合了鲤鱼的单个染色体组,为人工复合体四倍体银鲫的基因组构成提供了直接的遗传证据。 3、C0 t-1 DNA和端粒DNA与银鲫五个不同品系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原位杂交结果证实了C0 t-1 DNA与5S rDNA二者作为重复序列应具有一致的染色体位置的特征。同时首次分析银鲫A,D两个品系的荧光染色体核型。并发现银鲫各品系的基因组中都有9-10个小染色体上的序列全部或大部分为重复序列。 4、将转铁蛋白基因定位在银鲫有丝分裂中期的一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的长臂上。该特点是三倍体银鲫基因组部分基因二倍化的又一个证据。同时对三个银鲫基因组BAC克隆进行了荧光原位杂交。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0-11-16 |
页码 | 159 |
源URL | [http://ir.ihb.ac.cn/handle/342005/12018] ![]() |
专题 | 水生生物研究所_中科院水生所知识产出(2009年前)_学位论文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朱华平.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银鲫倍性分析中的应用[D]. 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6.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水生生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