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铜和金藻Poterioochromonas sp.控制蓝藻水华的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赵小丽 |
学位类别 | 硕士 |
答辩日期 | 2007-06-18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水生生物研究所 |
导师 | 宋立荣 |
关键词 | 蓝藻“水华” 硫酸铜 EC50 Poterioochromonas sp. 吞噬 微囊藻 |
其他题名 | Studies on Cyanobacterial Bloom Control by Copper Sulfate and a Golden Alga Poterioochromonas sp. |
中文摘要 | 水体富营养化的不断加剧,有毒蓝藻水华的频繁爆发,是造成水环境生态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蓝藻水华的控制一直是环境科学、生态学领域研究的重点,探索浮游藻类尤其是有毒蓝藻水华控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非常迫切的。 近 20 年来,我国对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与防治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富营养化污染总体状况仍呈持续恶化趋势,许多淡水湖泊相继发生了严重的产毒蓝藻“水华”。 从全国范围防治富营养化污染的任务极为紧迫,急需研发高效安全的控藻、除藻方法。 本文研究了常用的铜类杀藻剂(硫酸铜)抑制不同藻类生长的半有效浓度及该方法用于湖泊蓝藻水华控制中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探讨了一种可以吞噬微囊藻的金藻 (Poterioochromonas sp.)的吞噬特性及在水华发生初期所起的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1. Cu2+ 对五株常见藻类——铜绿微囊藻 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 7806),水华鱼腥藻 Anabaena flos-aquae (FACHB 245),莱茵衣藻 Chlamydomonas reinhardii (FACHB 479),斜生栅藻 Scenedesmus obliquus (FACHB 416),以及小环藻Cyclotella sp. (FACHB 986)——生长抑制的EC50(Cu2+,48h)及毒性强弱顺序为铜绿微囊藻(46 µg/l) > 水华鱼腥藻(75 µg/l) > 小环藻(186 µg/l) > 莱哈衣藻(403 µg/l) > 斜生栅藻(515 µg/l); 2. 对武汉市两个小型富营养化城市湖泊——小月湖和小莲花湖,先后进行了3次使用硫酸铜对去除蓝藻“水华”的试验,每次进行为期约15天的跟踪实验,结果表明:硫酸铜对去除“水华”藻类、改善水体透明度有一定作用,但时效性约为10~15天;硫酸铜处理后,浮游植物种类发生更替的顺序为:蓝藻门-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这与Cu2+ 对藻类生长抑制实验的结果相吻合;硫酸铜处理后,水柱中微囊藻毒素含量迅速增加,但又很快的降低于处理前水平,时间为 3~5 天; 3. 对金藻Poterioochromonas sp.吞噬单细胞藻类的特性进行了研究:金藻Poterioochromonas sp.能引起培养的单细胞微囊藻在短时间内大量消失;蓝藻“水华”发生期间的高温、偏碱性pH等环境条件不影响Poterioochromonas sp.吞噬微囊藻的速率;喂食不同饵料藻的Poterioochromonas sp.出发株吞噬微囊藻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以产毒的饵料藻喂食的Poterioochromonas sp.出发株选择性高,微囊藻重新生长的比例更大;以非产毒的饵料藻喂食的Poterioochromonas sp.出发株吞噬选择性低,微囊藻重新生长的比例小且时效较长; Poterioochromonas sp.在天然水体中的生长速率与在培养液中的生长速率相近; 4. 室内模拟水华发生的实验表明:去除浮游动物的影响,Poterioochromonas sp.在水华的发生过程中能够生长,它对控制微囊藻水华有一定的作用。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0-11-16 |
页码 | 88 |
源URL | [http://ir.ihb.ac.cn/handle/342005/12204] ![]() |
专题 | 水生生物研究所_中科院水生所知识产出(2009年前)_学位论文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赵小丽. 硫酸铜和金藻Poterioochromonas sp.控制蓝藻水华的研究[D]. 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7.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水生生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