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湖泊与河流食物网研究中的应用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周琼 |
学位类别 | 博士 |
答辩日期 | 2009-06-07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水生生物研究所 |
导师 | 谢平 |
关键词 | 稳定同位素 碳 氮 食物网 营养关系 外源碳 |
其他题名 | Studies on lake and river food webs using stable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es |
中文摘要 | 自然发生的碳(δ13C)、氮(δ15N)稳定同位素,作为一种有用的工具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水生生态系统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食物网内解决食物源与营养关系、食性转移、种内与种间竞争、外来种入侵、洄游、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生物累积与放大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以淡水生态系统为研究出发点,在太湖梅梁湾大型围栏中进行了为期两年的鲢、鳙鱼养殖实验,运用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手段阐明了颗粒有机物(POM)、浮游动物与鲢、鳙鱼之间的碳源和营养关系,并且讨论了鲢、鳙鱼营养级关系的种间差异。同时报道了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太湖梅梁湾和怒江的食物网结构特征。 太湖梅梁湾生物控藻围栏中颗粒有机物与鲢、鳙鱼的稳定同位素组成表明了显著的季节变化,并且POM的碳同位素值(δ13C)与鲢鱼的δ13C值正相关,表明颗粒有机物δ13C值的季节变化通过食物链储存到滤食性鱼类中。颗粒有机物、浮游动物与鲢、鳙鱼的δ13C值之间差异很小(0.2~1.7‰), 表明浮游生物生产力是鲢、鳙鱼的主要食物源。建立在浮游动物与鲢、鳙鱼的氮同位素值(δ15N)基础上,我们通过同位素质量平衡模型评价浮游动物对鲢、鳙鱼的食物贡献分别是45.7% 和 54.3%。 结合稳定同位素与肠含物分析两种技术手段,我们对鲢、鳙鱼的生长和可利用的食物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与2004年相比,2005年鲢、鳙鱼均具有相对富集的δ13C值,这主要归因于两个因素:(i) 两年之间浮游食物网基础食物源(浮游植物)稳定同位素值的差异;(ii) 两年之间食物种类组成与同位素值的差异。 鲢、鳙鱼的生长参数(体长、体重)与相应的稳定同位素值正相关,表明鲢、鳙鱼的稳定同位素值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它们的快速生长导致了生物量的积累。由于2005年鲢、鳙鱼食物中浮游动物比例的显著降低, 鲢、鳙鱼2004年的生长速度要快于2005年。 与以前的结论不同, 鳙鱼2005年的营养级低于鲢鱼, 这可能是鲢、鳙鱼之间的食物种类组成与食物质量水平的差异所引起的. 通过调查太湖梅梁湾食物网中初级食物源与消费者的稳定同位素值与营养级的季节变化, 表明: 绝大多数优势种类的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 和δ15N)在季度之间表明了统计学上的重要差别。水体消费者稳定同位素值的季节变化主要是基础食物源的稳定同位素值的季节变化和鱼类在生活史过程中发生的食性转移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杂食性鱼类相比较,肉食性鱼类和底栖动物的稳定同位素值更容易产生季节变化,然而它们的营养级相对于杂食性鱼类表明了较小的时间变化。颗粒有机物(POM)与附着藻类均表明了支持食物网的重要性,然而,水体消费者主要利用了来自于颗粒有机物的碳源。食物链长度的评价揭示了梅梁湾食物网存在由于可利用的食物资源引起的不稳定性。 怒江上游食物网结构只有一种鱼类-热裸裂尻鱼。热裸裂尻鱼的生长来自于附着藻类和沉积物中碎屑的贡献。中游食物网种类主要是由怒江裂腹鱼、贡山裂腹鱼与裸腹叶须鱼组成。其中怒江裂腹鱼与贡山裂腹鱼的营养级相接近,裸腹叶须鱼具有最高营养级。灌木叶片和藓等外源的C3植物对三种裂腹鱼的能量贡献明显,相比较而言,鱼类来自于C4植物(景天科等)的贡献很小。怒江下游物种多样性丰富,组成食物网的种类多样化。绝大多数种类都处于同一个营养级,表明下游食物网中鱼类食性重叠程度高,种间存在较大程度的食物竞争。怒江干流主要的经济鱼类-怒江裂腹鱼的δ13C值与POM差距较大,表明怒江裂腹鱼主要不是利用来自于POM的食物源。怒江裂腹鱼δ13C值自上游至下游的逐渐富集极有可能是由于C4型经济作物的碳源进入水体食物网。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0-11-16 |
页码 | 129 |
源URL | [http://ir.ihb.ac.cn/handle/342005/12406] ![]() |
专题 | 水生生物研究所_中科院水生所知识产出(2009年前)_学位论文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周琼. 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湖泊与河流食物网研究中的应用[D]. 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9.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水生生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