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串珠藻目的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谢树莲 |
学位类别 | 博士 |
答辩日期 | 2001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导师 | 刘永定 ; 施之新 |
关键词 | 串珠藻目 系统分类 种内变异 生态分布 系统发育分析 地理分布 起源 濒危原因 保护对策 中国 |
学位专业 | 水生生物学 |
中文摘要 | 串珠藻目属红藻门,真红藻纲,全部种类生于淡水中,是淡水红藻的主要类群。本文对中国的串珠藻目植物进行了研究,除系统分类外,还包括种内变异、生态分布特点、系统发育分析、现代地理分布及可能的起源和珍稀濒危原因及保护对策等方面。本文描述了目前已知并确认的中国产串珠藻目植物共3科,5属,45种(含变种,下同),即红索藻科(1属,4种),串珠藻科(2属,35种)和鱼子菜科(2属,6种)。其中包括7个新种,即彭州串珠藻,云南串珠藻,假枝藻状串珠藻,过渡串珠藻,黄山连珠藻,粗壮鱼子菜和分枝鱼子菜,4个新变种,即棘刺红索藻小孢变种,蓝色红索藻长毛变种,胶串珠藻哑铃变种和胶串珠藻皱壁变种,还有中国新记录1属,18种。对串珠藻目植物种内变异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种内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范围较大的,多属数量性状,而且营养结构较生殖结构特征具有更大的变异性。一些高度可变的性状虽然分类价值不大,但在生态适应上有重要意义。以17个分类单位(包括外类群)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8个性状作为研究基础,以分支分类学的方法对串珠藻目的系统发育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串珠藻目中,以红索藻科最为原始,它向两个方向演化,一支演化为串珠藻科,另一支演化为鱼子菜科。在串珠藻科中,以串珠藻组较为原始,而假枝藻属和托氏藻属则较为进化。对串珠藻属的两个种进行连续观察的结果表明,其生长过程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在晚秋到早夏生长良好。影响串珠藻目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水体温度、光照强度、水流速度、化学因子和生物因子等。我国的45种串珠藻目植物分布于19个省(市、自治区),以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种类较丰富,而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种类较贫乏。串珠藻目植物的特有化程度很高,特有种占到全部种类的近一半,其原因可能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有关。对串珠藻目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和可能的起源也进行了初步分析。初步确定串珠藻目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中心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北美和大洋洲是两个次分布中心。推测串珠藻目植物可能的起源地在古北大陆和古南大陆相连接的地区,可能的起源时间在三叠纪之前。文中对串珠藻目植物可能的起源和散布途径也作了推测,对其现代分布格局及成因也进行了初步分析。本文最后还对串珠藻目植物的珍稀濒危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提出了它的保护对策。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0-11-16 |
页码 | 352 |
源URL | [http://ir.ihb.ac.cn/handle/342005/12596] ![]() |
专题 | 水生生物研究所_中科院水生所知识产出(2009年前)_学位论文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谢树莲. 中国串珠藻目的研究[D].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1.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水生生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