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晕的角动量分布及其对盘星系形成的意义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陈冬妮 |
学位类别 | 博士 |
答辩日期 | 2006-06-12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
授予地点 | 上海天文台 |
导师 | 景益鹏 |
关键词 | 角动量 盘星系形成 暗晕 |
英文摘要 | 利用高精度宇宙学数值模拟数据,我们分别对不同暗物质模型下暗晕的角动量分布和LCDM模型下暗晕中暗物质和气体的角动量分布做了具体的分析研究。 首先,对于纯暗物质的情况,我们着重研究了两种不同的宇宙学模型(LCDM模型和SCDM模型)。与2001年Bullock等人提出的暗物质晕的角动量分布具有“普适”轮廓以及晕的角动量排列非常规则的结论相反,我们的研究发现无论哪一种暗物质模型,暗晕的角动量排列都不规则,在大约50%的暗晕中都有大于10%的质量具有负值角动量。而两种宇宙学模型在暗晕角动量分布问题上不可区分。我们的研究结论与van den Bosch等人近期的工作相一致。 接下来,我们又利用另一组包含了气体冷却、加热等物理机制的宇宙学流体数值模拟数据着重研究暗晕中气体的角动量分布与暗物质是否一致。我们采用了三组具有不同冷却效率的模拟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又将气体按其温度高低分为冷、热两个部分。 研究的结果显示,暗晕中的热气体成份其角动量比相应的暗物质成份排列得更规则,具有负值角动量的质量也更少。 在剔除负值角动量部分后,剩余热气体的角动量分布可以用Bullock等人针对暗物质提出的公式描述,只是其中的形状参数取值要比相应的暗物质高,这非常有利于解释盘星系尺度的观测结果。而暗晕中冷气体的情况与热气体刚好相反。 由于盘星系形成理论中最终形成的盘状结构直接与暗晕中将要冷却的热气体角动量分布相关,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有利于解释盘星系含有的低角动量物质比暗晕要少的观测现象。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1-07-01 |
页码 | 131 |
源URL | [http://119.78.226.72//handle/331011/14606] ![]() |
专题 | 上海天文台_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学位论文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陈冬妮. 暗晕的角动量分布及其对盘星系形成的意义[D]. 上海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2006.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上海天文台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