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微流动分析-固体光源诱导荧光检测器的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徐静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9-03-24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导师关亚风
学位专业分析化学
中文摘要荧光检测作为一种光致发光型检测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很强的选择性,是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和芯片电泳中常用的检测手段之一。本论文第二章发展了一种折光补偿液体-发光二极管诱导荧光检测器,采用具有与石英毛细管壁折光系数相接近的液体,分别作为发光二极管-激发光纤、激发光纤-毛细管检测窗-收集光纤的耦合介质,降低了由光学界面造成的损失和毛细管圆柱型外壁造成的背景杂散光。 针对微柱液相色谱及流动注射系统,本论文第三章设计了一种三维无窗检测池-发光二极管诱导荧光检测器。利用两个蓝光LED作为激发光源,提高了系统激发光强;用标准的液相色谱五通分流器作为检测池,光纤传导激发光和收集荧光,实现了光路的自动校准;激发光纤和液体流路共平面,收集光纤垂直于该平面,液体流路成直线型,消除了混合区和气泡聚集区;光纤和流动相实现物理接触,使光路实现了光学透明。 针对传统的发光二极管光强弱、光谱展宽大等问题,本论文第四章采用新型的高功率—灯型发光二极管作为激发光源,其耗电功率为普通发光二极管的10倍;其光谱具有上升/下降斜率大、具有特别加强峰等特点,使其在激发滤光片的积分透过率远高于普通高斯型光谱的发光二极管,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有效激发光强。 本论文第五章开展了阵列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的研制,采用正交型光路和集束光纤将激发光分成12份,分别传导给12根毛细管通道,采用12根相互独立的光纤收集荧光。设计了具有自对准功能的检测池,实现了激发光纤、毛细管和收集光纤之间的自动对准。整机体积稍大于传统的荧光光度计或单通道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的体积,实现了阵列荧光检测器的微型化。
学科主题物理化学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1-07-11
源URL[http://159.226.238.44/handle/321008/114973]  
专题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徐静. 微流动分析-固体光源诱导荧光检测器的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