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依兰早第三纪植物群及古气侯分析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贺超兴 |
答辩日期 | 1989 |
文献子类 | 硕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导师 | 徐仁 ; 陶君容 |
学位专业 | 植物学 |
其他题名 | PALEOGENE FLORAS OF YILAN COUNTY, HEILONGJIANG AND ITS PALAEOCLIMATIC ANALYSIS |
英文摘要 | 本文通过采于黑龙江依兰县达连河露天煤矿的早第三纪植物化石的全面深入研究,借助于叶形、脉形、细脉、角质层共鉴定出植物39科61属78种包括蕨类2种、裸子植物11种、单子叶植物2种、双子叶植物64种,其中有8个新种1个新组合。并通过与类似植物群的对比确定了植物群时代,对地层作了重新划分。 对A段早始新世的植物群分析显示出年均温13.2℃,年温差20℃,有效温度为13.77℃,植被应为常绿阔叶林或富热带性的暖温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沉积盆地为高山谷地。 对B段渐新世的植物群分析显示的古气候年均温11℃,年温差25℃,有效温度13.27℃。植被为暖温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沉积环境为狭长河流湖泊,两岸为山地。 通过以上古气候分析,对依兰地区的植物区系演变及温度变迁作了推测,并结合孢粉学、地层学、古昆虫等资料进行了古生态、古地形分析。对被子植物区系的形成演化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佳依地堑是北极第三系植物群向东南亚扩散迁移的重要通道,对中国植物区系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国植物区系古老、丰富、复杂的原因之一。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67 |
源URL | [http://ir.ibcas.ac.cn/handle/2S10CLM1/12124] ![]() |
专题 | 植物研究所_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心_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心_学位论文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贺超兴. 黑龙江依兰早第三纪植物群及古气侯分析[D].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989.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植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