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藤茎结构的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刘成刚 |
答辩日期 | 1998 |
文献子类 | 博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导师 | 胡玉熹 ; 林金星 ; 郭仲深 |
关键词 | 棕榈 藤茎结构 解剖特征 |
学位专业 | 植物学 |
其他题名 | Structural Analysis of Rattan Stem |
英文摘要 | 本文通过棕榈藤茎13属50余种的比较解剖观察,系统地比较了棕榈藤茎的解剖特征,评价其在各种棕榈藤茎鉴别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解决了棕榈藤茎属一级的鉴定问题。除此之外,还讨论了棕榈藤茎的解剖特征与地理分布、系统分类和演化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应用棕榈藤茎的解剖特征,可以区分到属(见分属检索表),但鉴定到种仍较困难。对棕榈藤茎的鉴定有重要价值的特征有:后生木质部导管和韧皮部的数目,基本薄壁组织细胞的类型,表皮细胞表面观的形状及排列样式,表皮细胞表面有无反射体等,对棕榈藤茎的鉴定有辅助意义的特征有:韧皮部中筛管和伴胞的排列方式,针晶囊的多少和大小等。 (2)依据表皮细胞的形状、排列样式和反射体的有无,可将棕榈藤茎的表皮细胞分为以下5种类型和3种亚型:1.针叶藤型:表皮细胞为长方形,细胞交错排列成砖墙状(如Plectocomia, Laccosperma, Retispatha, Plectocomiopsis).2.黄藤型:表皮细胞为不规则的四边形,细胞排列成斜向网状(如Daemonorops)。3.省藤型:A亚型:表皮细胞六边形,细胞排列成网状,表皮表面有反射体,气孔平列型或四轮列型。B亚型:表皮细胞四边型,细胞交错排列如砖墙状,细胞长轴平行于茎轴,孔梭形四轮列型。C亚型:表皮细胞四边形,细胸垂周壁呈波浪形,细胞交错排列如砖墙状,细胞长轴平行于茎轴。4.Eremospatha型:表皮细胞六边形,细胞排列成网状,表皮表面无反射体,气孔平列型或四轮列型。5.Calsopatha型:表皮细胞近四边形,细胞排列成不规则网状,细胞长轴几乎垂直于茎轴。表皮表面无反射体。 (3)对白藤(Calamus tetradactylus Hance)茎纤维的成熟模式研究表明,纤维细胞壁的加厚可持续3年以上时间,但在细胞壁加厚的早期和末基匀较缓慢,细胞壁加厚的顺序通常由藤茎的基部向基本向顶部,藤茎的外部向内部以及纤维鞘的内部向外部。 (4)产于西部非洲棕榈藤的种类,其茎的结构特征明显地不同于分布在东南亚的种类,如前者的表皮层表面一般覆盖着膜质,而后者表面常覆盖一层硅质。另外,典型的双后生木质部导管仅见于西部非洲的种类。 (5)棕榈藤茎的后生木质部导管分子为单的平直穿孔板,管间纹孔式为对列式,直径大等于,故属进化类型。而棕榈藤茎韧皮部的演化趋势为:单韧皮部较原始,双韧皮部较进化。 (6)从棕榈藤的生长性看,直立棕榈藤的导管直径较爬行棕榈藤的大小,这可能与自立棕榈藤茎需要更大的机械支持力有关。 (7)通过对棕榈藤茎的结构研究,支持Uhl和Dansfield(1987)对棕榈藤的分类处理,即:将Calamus, Calospatha Ceratolobus, Daemonorops, Pogonotium, Retispatha放在Calamnieae亚族中;另将Korthalsia与Myrialepis, Plectocomia, Plectocomiopsis分别置于Metroxylinae和Plectocomiinae亚族中。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58 |
源URL | [http://ir.ibcas.ac.cn/handle/2S10CLM1/13904] ![]() |
专题 | 中科院植物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刘成刚. 棕榈藤茎结构的研究[D].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998.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植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