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花粉管通道遗传转化方法的新证据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黄国存
答辩日期1999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导师孙敬三
关键词花粉管通道法 遗传转化 棉花 绿色荧光蛋白
学位专业植物生理学
其他题名The new evidence for the pollen-tube pathway transformation method
英文摘要将pBIN35S-mGFP4质粒转入受体菌DH5α中,扩繁后提取纯化质粒DNA,待棉花盛花期时,用花粉管通道转化方法将其注射到授粉24小时左右的子房中。在被检测的950个发育10~20天左右的幼胚中,发现七个幼胚在蓝光(460~490nm)激发下发出绿色荧光,而对照发出程度不同的红色荧光。将收获的“转化种子”浸泡萌发得到生长5~6天的黄化无菌苗,在200粒种子来源的无菌苗中,检出两棵转化植株。在紫外光照射灯下转化植株发出绿色荧光,其叶片和下胚轴横切面在蓝光激发下也与对照明显不同。PCR及Southern blotting结果均证实转化植株的真实性,从而为花粉管通道转化方法的可行性提供了直接可靠的细胞及分子生物学证据。 将GFPmut1质粒的gfp通过一端平接一端粘接后重组到pBI121的BamH1和Sal1限制性酶切位点从而代替GUS基因,然后将新的重组质粒用三亲交配法转入到LBA4404菌株中得到双元载体,用于棉花下胚轴切段的转化。结果表明,gfp象gus一样可作为报告基因用于农杆菌介导的棉花转化。在对筛选培养基上生长的“抗性愈伤”进一步进行报告基因检测时,只需手持紫外灯就可以检出GFP阳性愈伤,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和试验费用。 另外,在进行农杆菌转化前的棉花卡那霉素敏感性实验中发现,卡那霉素对棉花下胚轴的愈伤组织形成和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其浓度的增加,愈伤组织形成的频率降低,增殖的倍数减小;当浓度增加到100mg/L时,愈伤组织严重褐化,其正常生长受到完全抑制;下胚轴形态学上端切段较下端更易受卡那霉素的影响。
语种中文
页码62
源URL[http://ir.ibcas.ac.cn/handle/2S10CLM1/13948]  
专题中科院植物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黄国存. 花粉管通道遗传转化方法的新证据[D].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999.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植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