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草生殖生物学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张卫东 |
答辩日期 | 2004 |
文献子类 | 博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导师 | 刘公社 |
关键词 | 羊草 有性生殖 自交不亲和性 硫氧化还原蛋白 基因克隆 Southern 杂交 Northern 杂交 酶活性 |
学位专业 | 植物学 |
其他题名 | The Study on Reproduction Biology in Leymus chinensis |
英文摘要 | 羊草 (Leymus chinensis (Trin.) Tzvel. ) ,隶属禾本科赖草属,是欧亚大陆草原区东部的重要草原建群种之一。羊草是牧草之王,属于我国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生物资源,对我国北方畜牧业发展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均具有重要作用。 羊草较弱的有性生殖特性限制了其应用,本文从实验生物学角度,研究了羊草有性生殖的基本特点,并试图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探讨自交不亲和性的有关机理。本论文的主要结果如下: 1. 实验发现羊草具有自交不亲和性。以6 个羊草居群为材料,测定得知开放授粉时的结实率在6.5% - 56.7%之间,自交时结实率为0.6% - 4.3%,差异极其显著; FDA 染色法检测结果显示羊草成熟花药中有活性的花粉达到92.2% 以上;在发育时间顺序和空间结构上,羊草雌蕊、雄蕊适于异花和自花授粉;花粉柱头亲和性实验表明,自交花粉只有5.5%-11.7% 是亲和的,杂交花粉亲和率达到了60.0%-84.8%,说明自交花粉在柱头上萌发受到抑制,其次,荧光显微镜还观察到“不亲和花粉”在进入柱头后生长缓慢,或停止延伸。 2. 初步确定羊草自交不亲和性具有配子体型遗传特点。以不同居群羊草杂交后的姊妹系作为实验材料,观察到自交组合的亲和率变幅为0 % - 6.9 %,杂交组合的亲和率具有连续性变异和变幅较宽的特点(47.5% - 96.0 %),且正反交结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88.2%),表现出配子体遗传特性。 3. 羊草居群内结实率存在一定变异。以羊草单株为单位分别进行自交、随机互交和开放授粉,结果显示三者的平均结实率分别为4.6%,18.1% 和35.7%,株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3.4%,21.2%和17.1%,这些株间的变异均达到统计上的显著差异;同时羊草自交、杂交和开放授粉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显示羊草的这种株间差异与株系本身的生理特性相关。 4. 分离了羊草硫氧化还原蛋白 H 基因(ThioLc)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分析。克隆了ThioLc全长和cDNA序列。序列分析结果显示,DNA全长2257 bp,包括3 个内含子和4 个外显子,与水稻Thio h 的cDNA 序列相比,具有 32.0% 的同源性;Southern 杂交显示 ThioLc 在羊草基因组中是单拷贝;Northern 杂交显示 ThioLc 在羊草根、茎、叶和幼小的雌蕊中没有表达, 在成熟雌蕊和幼小的花粉中微量表达, 在成熟花粉中大量表达,说明分离的羊草硫氧化还原蛋白H 基因具有花粉特异表达特点。 5. 原核表达的ThioLc 蛋白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构建了ThioLc 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检测证明ThioLc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正常表达;提取表达蛋白,纯化,用胰岛素和二硫苏糖醇反应体系进行硫氧化还原蛋白的催化作用反应,结果表明表达的蛋白具有催化活性。这一结果为进一步搜寻靶向蛋白和研究该蛋白的结构、功能和作用方式奠定了基础。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108 |
源URL | [http://ir.ibcas.ac.cn/handle/2S10CLM1/14124] ![]() |
专题 | 中科院植物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张卫东. 羊草生殖生物学研究[D].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2004.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植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