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叶鸢尾种子休眠原因及解除休眠的方法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张丹 |
答辩日期 | 2011 |
文献子类 | 硕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导师 | 张金政 |
关键词 | 细叶鸢尾 休眠 生长势 机械阻力 萌发抑制物 细胞壁多聚糖 |
其他题名 | Studies on the Reasons for Seed Dormancy and the Methods for Dormancy-Broken of Iris tenuifolia |
英文摘要 | 通过采用种子盆播实验、显微结构观察、吸水性研究、切割处理、珠孔端 胚乳细胞壁多聚糖组成测定、萌发抑制物质生物测定等方法对细叶鸢尾(/r^ 种子休眠原因及解除休眠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细叶鸢 尾蜡熟期新鲜种子和完熟期干燥种子的休眠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前者的萌发率 (11.11%)要高于后者(0)。(2)珠孔端组织(种皮和胚乳)的存在均能显著抑制 两种不同成熟度的种子萌发;完熟期种子的种皮并不存在吸水障碍,与蜡熟期 种子相比,珠孔端外胚乳组织明显增厚(2-3层细胞)及种皮中存在醇溶性萌发 抑制物质是其萌发率降低的主要原因。(3)珠孔端胚乳细胞壁的主要结构物质 为由大量甘露糖、葡萄糖和少量阿拉伯糖、半乳糖通过一定方式聚合而成的多 聚糖。(4)浓硫酸处理70 min,冷暖变温层积150 d和昼夜变温层积60 d均能 有效破除种子休眠,萌发率从0分别升至54.44%,40.00%和41.11%,发芽指 数也提高为0.56,0.51和0.42;冷层积和赤霉素处理对休眠的解除效果不佳。 (5)种子经变温层积能够有效解除休眠是因为层积过程中种子内部的结构与物 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包括:胚生长势的显著增大,珠孔端组织(种皮和 胚乳)机械阻力的显著下降,萌发抑制物质的逐渐消失。珠孔端胚乳细胞壁多 聚糖的降解可以看作是珠孔端机械阻力下降的一大原因。 综上所述,细叶鸢尾种子休眠的根本原因在于胚的生长势不足以打破珠孔 端组织(种皮和胚乳)的机械束缚。因此,提高胚的生长势和降低珠孔端组织 的机械阻力是解除其休眠的有效途径。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51 |
源URL | [http://ir.ibcas.ac.cn/handle/2S10CLM1/11879] ![]() |
专题 | 中科院北方资源植物重点实验室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张丹. 细叶鸢尾种子休眠原因及解除休眠的方法研究[D].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2011.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植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