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探险旅游分类开发研究——以新疆为例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王璀蓉 |
答辩日期 | 2016 |
文献子类 | 博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杨兆萍 |
关键词 | 山地探险旅游 市场细分 资源评价 旅游开发 新疆 |
学位专业 | 人文地理学 |
英文摘要 | 尽管山地探险旅游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然而其产业发展已经远远领先于学术研究,对山地探险旅游进行的系统性的研究仍显不足。本文通过进行市场——资源——开发的三段式研究,提出新疆山地探险旅游的开发与保障模式。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山地探险旅游参与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社会经济学特征、旅游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并基于动机因子对山地探险旅游者进行市场细分。根据本研究,可将山地探险游客分为三类:“求知型游客”、“冒险型游客”和“冲动型游客”。 (2)利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以及多因子加权法构建山地探险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评价体系的准则层包括资源条件、难度等级、安全条件以及生态敏感度,并下设14个评价指标。基于对探险旅游参与者及其偏好的细分析,本文将山地探险旅游划分为专业探险旅游、求知探险旅游与休闲探险旅游。针对各类旅游产品的特点将山地探险旅游资源划分为转移探险旅游适宜区、求知探险旅游适宜区及休闲探险旅游适宜区。 (3)本文利用GIS空间分析和空间叠加对新疆山地探险旅游资源进行研究。 通过研究,本文划定了不同探险旅游产品的适宜区,其中,专业探险旅游适宜区包括库尔德宁景区、库车大峡谷景区、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慕士塔格峰冰川公园以及乔戈里峰区域;求知探险旅游适宜区包括天山天池、天山大峡谷、江布拉克、东天山、果子沟—托乎拉苏风景区、巩留野果林、喀纳斯、蝶泉谷—红山嘴以及可可托海;休闲探险旅游适宜区包括乌鲁木齐南山、鹿角湾、乌苏佛山森林公园、巴里坤怪石峪、阿图什天门大峡谷等。 (4)本文提出了分类山地探险旅游的开发及保障模式。专业探险旅游产品分为吸引点、赢利点和支撑点分别开发;求知探险旅游产品分为世界闻名、国内知名和区内分类开发;休闲探险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主打本地市场,辅以外来游客。此外,本文认为山地探险旅游的保障体系建设应从市场准入、价格管理、从业者管理、旅游者管理、安全管理、环境管理以及营销管理等方面展开,以保障山地探险旅游市场健康、稳定、有序地发展。 |
学科主题 | 人文地理学 |
语种 | 中文 |
源URL | [http://ir.xjlas.org/handle/365004/14730] ![]() |
专题 |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_研究系统_荒漠环境研究室 |
作者单位 |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王璀蓉. 山地探险旅游分类开发研究——以新疆为例[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6.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