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遗产监测综合体系研究——以新疆天山为例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王昭国 |
答辩日期 | 2016 |
文献子类 | 博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杨兆萍 |
关键词 | 遗产监测 世界自然遗产 新疆天山 监测网络优化 博格达 |
学位专业 | 人文地理学 |
英文摘要 | 世界自然遗产是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突出科学与美学价值的自然精华区域,在全球生态多样性保护、景观多样性保护和濒危动植物保护中的起到关键作用,其保护与管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持续关注。遗产监测是重要的保护管理工具,能够对世界自然遗产面临的人类及自然威胁进行预警,为遗产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保障遗产地及其价值的完整保存。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处多民族的偏远地区,普遍面临着过度放牧和保护管理规划不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开展遗产监测研究,并制定合理的保护管理规划。 文章在全面梳理文献研究,总结已有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界定遗产监测的内涵及监测内容,并构建遗产监测综合体系框架,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监测提供理论工具。对新疆天山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新疆天山监测指标体系,以及监测保障措施,并选取博格达进行遗产监测网络优化应用示范研究,从而为新疆天山的保护与监测提供科技支撑,丰富世界遗产保护理论。 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基于对遗产监测的广泛文献阅读和工作总结,结合世界自然遗产威胁因素分析,提出遗产监测内涵及其特征;根据遗产保护管理目标,提出包括监测指标体系框架、监测网络优化框架以及监测保障机制等内容的遗产监测综合体系框架,指导世界自然遗产的监测工作。 (2)通过实地调研,评估新疆天山的保护管理现状,结合新疆天山遗产价值研究,确定了遗产价值保护、遗产地发展、威胁因素治理的保护管理目标。根据各遗产地的实际情况,筛选具体的监测对象和内容,并布局通用监测和特定监测两类监测项目,以满足新疆天山系列遗产的保护管理特点。基于国内外已有的监测项目的标准和研究,提出相应的监测指标体系,及时、全面地反映新疆天山遗产价值的动态变化。 (3)基于多次的实地调研和管理者访谈,发现新疆天山的保护与监测工作受到来自保护管理体制、人才队伍、资金等因素的制约,且各遗产地间的监测工作开展方式和水平存在差异。结合对56位管理者进行的开放式问卷调查,发现管理者对新疆天山的监测工作普遍持积极态度。通过建立健全的保护管理机制、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充实保护与监测队伍、制定规范化的监测制度等,能够保障新疆天山得到有效的保护与监测。各遗产地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参照已有的政府单一部门主导模式、多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模式、第三方监测模式、国际组织的监督监测模式,采取适宜的措施和模式,从而保障遗产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遗产保护管理水平。 (4)运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对博格达遗产监测网络体系进行优化研究。基于博格达已有监测工作,分析现有监测工作不足,并提出博格达的遗产监测网络布局的原则。构建博格达监测网络优化数据库,在确定监测优先区和可行区的基础上,得到博格达的监测适宜区。综合博格达监测需求和监测网络布局原则,规划布局适用于博格达的监测网络体系,为博格达的遗产监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
学科主题 | 人文地理学 |
语种 | 中文 |
源URL | [http://ir.xjlas.org/handle/365004/14733] ![]() |
专题 |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_研究系统_荒漠环境研究室 |
作者单位 |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王昭国. 世界自然遗产监测综合体系研究——以新疆天山为例[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6.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